2012届高考物理一轮《知能优化演练》试题(全套)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24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7/22 0:10:2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高考物理一轮《知能优化演练》(全套
第10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10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11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11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11章实验十二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12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12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12章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13章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1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1章第三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1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1章实验一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2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2章第三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2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2章实验二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2章实验三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3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3章第三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3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3章实验四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4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4章第三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4章第四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4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4章实验五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5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5章第三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5章第四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5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5章实验六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5章实验七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6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6章第三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6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7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7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7章实验八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7章实验九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7章实验十一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7章实验十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8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8章第三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8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9章第二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9章第三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第9章第一节知能优化演练.doc
  1.广州市在2010年11月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亚运会,我国运动员取得了199枚金牌的优秀成绩.下列几种亚运比赛项目中的研究对象可视为质点的是(  )
  A.在撑杆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手中的支撑杆在支撑地面过程中的转动情况时
  B.研究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中某时刻的位置时
  C.跆拳道比赛中研究运动员动作时
  D.铅球比赛中研究铅球被掷出后在空中的转动情况时
  解析:选B.若支撑杆看成质点,则就谈不上“转动情况”;若跆拳道运动员看成质点,则就谈不上“动作”,故A、C错误;同理,D也错误.运动员大小与比赛距离相比可忽略,所以可看做质点,故B对.
  2.(2011年安庆调研)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某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位移为零,该质点一定是静止的
  B.在某段时间内,质点运动的路程为零,该质点不一定是静止的
  C.在直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等于其路程
  D.在曲线运动中,质点位移的大小一定小于其路程
  解析:选D.位移为零,只能说明初末位置是同一个,不能判断出物体是否运动,故A项错误;物体只要运动,路程就不会为零,因此,路程为零说明物体没有运动,即物体静止,B项错误;如果是双向直线运动,则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除了单向直线运动外,其他的运动中位移的大小都小于路程.所以C项错误,D项正确.
  3.(2010年福建厦门模拟)北京奥运火炬实现了成功登上珠峰的预定目标,如图1-1-3所示是火炬手攀登珠峰的线路图,请根据此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1-3
  A.由起点到终点火炬手所走线路的总长度是火炬的位移
  B.线路总长度与火炬手所走时间的比等于登山的平均速度
  C.在计算登山运动的速度时可以把火炬手当成质点
  D.顶峰的重力加速度要比拉萨的重力加速度大
  解析:选C.由起点到终点火炬手所走线路的总长度是火炬的路程.线路总长度与火炬手所走时间的比等于登山的平均速率.火炬手在运动中,忽略其大小,可以看成质点.顶峰的高度大于拉萨的高度,顶峰的重力加速度要比拉萨的重力加速度小.
  4.(2011年浙江安师大附中第一次摸底)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变化得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B.速度变化得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只要加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速度的方向也保持不变
  D.只要加速度的大小不断变小,速度的大小也不断变小
  解析:选B.加速度的定义式为a=ΔvΔt,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速度变化率),只有当速度变化率大,即速度变化
  快,加速度才大,故选项A错误而B正确;加速度大小不变,也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如平抛运动,故选项C错误;当a、v同向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与加速度大小变化无关,故选项D错误.
  5.(2011年金华十校联考)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先以速度v1通过前13的位移,再以速度v2=50 km/h通过其余的23位移.若整个位移中的平均速度v=37.5 km/h,则第一段位移内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设整段位移为x,通过前13位移和后23位移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根据v=xt得t11.(2011年江苏南京模拟)对以a=2 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任意1 s内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 m/s
  B.第n s末的速度比第1 s末的速度大2n m/s
  C.2 s末速度是1 s末速度的2倍
  D.n s时的速度是n2 s时速度的2倍
  解析:选A.加速度是2 m/s2,即每秒速度增加2 m/s,经t s速度增加2t m/s,所以很明显A正确;第n s末的速度比第1 s末的速度大2(n-1)m/s,B错;因为物体不一定是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所以C、D说法不正确.
  2.(2011年浙江萧山三校期中联考)电影拍摄时,一些大型的危险场景常用模型代替实物,现要拍摄汽车从山崖坠落(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情景,模型车和模型山崖均按1∶16的比例制作,由于电影放映的速度是一定的,为了在播放时获得汽车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逼真效果,则单位时间内拍摄的胶片张数与放映的胶片张数之比为(  )
  A.1∶1        B.4∶1
  C.16∶1   D.64∶1
  答案:B
  3.以35 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小球到最大高度时的速度为0
  B.小球到最大高度时的加速度为0
  C.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61.25 m
  D.小球上升阶段所用的时间为3.5 s
  解析:选B.由h=v202g得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61.25 m,小球上升阶段所用的时间t上=v0g=3510 s=3.5 s.
  4.(2011年皖南八校联考)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交通警察测量出肇事车辆的刹车痕迹是30 m,该车辆最大刹车加速度是15 m/s2,该路段的限速为60 km/h.则该车(  )
  A.超速   B.不超速
  C.无法判断   D.速度刚好是60 km/h
  解析:选A.如果以最大刹车加速度刹车,那么由v=2ax可求得,刹车时的速度为30 m/s=108 km/h,所以该车超速行驶,A正确.
  5.某人站在高楼的平台边缘处,以v0=20 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石子,求抛出后石子通过距抛出点15 m处所需的时间.(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
  解析:考虑到位移是矢量,对应15 m的距离有正、负两个位移,一个在抛出点的上方,另一个在抛出点的下方,设向上为正方向.物体是否可以上升到抛出点上方15 m处,上升的最大高度设为h,有-2gh=0-v20,解得h=20 m,故可以上升到15 m处.
  (1)取x=15 m
  根据竖直上抛位移公式,有x=v0t-12gt2
  代入数据解得t1=1 s,t2=3 s.
  1.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打点计时器一般使用4~6 V的直流电源
  B.安放纸带时,应把纸带放在复写纸的上面
  C.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D.最好在接通电源的同时,放开小车
  答案:C
  2.(2011年安师大附中检测)如图1-4-9所示为同一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两条纸带,由纸带可知(  )
  图1-4-9
  A.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大
  B.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纸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小
  C.纸带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D.纸带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
  解析:选BD.在打下计数点“0”至“5”的过程中,两纸带所用时间相同,但甲纸带位移小于乙纸带位移,故v甲<v乙,选项A错,B对;相邻计数点间所用时间相等,但乙的速度变化得更快,故a甲<a乙,选项C错,D对.
  3.在某次实验中,如果某同学不知道实验所使用的交流电电源的实际频率已超过50 Hz,那么,他计算出来的加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是(  )
  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不能确定
  解析:选B.由Δx=aT2得a=ΔxT2=Δx•f2.因实际频率大于50 Hz,而计算时代入的仍是50 Hz,所以偏小,B正确.
  4.(2009年高考广东卷)“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使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得到如图1-4-10所示的纸带.图中的点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图1-4-10
  A.实验时应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x6-x1)等于(x2-x1)的6倍
  C.从纸带可求出计数点B对应的速率
  D.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
  解析:选C.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所以vB=x2+x32T,所以C正确,x6-x1=5(x2-x1),所以B错误,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 s,D错误,按照实验要求应该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所以A错误.
  5.(2010年高考广东卷)图1-4-11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
  图1-4-11
  (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
  (2)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距x=________;C点对应的速度是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析:.(1)打点计时器频率为50 Hz,周期T=1f=0.02 s,故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
  (2)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02×5 s=0.1 s,由图读出x=7.0 mm=0.70 cm.C点对应速度vC=xBC+xCD2T=0.90+1.102×0.1 cm/s=0.100 m/s.
  答案:(1)0.02 s (2)0.68~0.72 cm 0.100 m/s
  6.(2011年辽宁大连双基测试)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平板(光滑)、小车等器材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图1-4-12甲是学生即将释放小车之前的实验装置图.
  图1-4-12
  (1)该装置图中有2处明显影响实验的错误,它们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纠正错误并正确操作,得到图乙中的纸带,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则
  1.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关于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测量原长,后竖直悬挂
  B.先竖直悬挂,后测量原长
  C.先后顺序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D.先后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弹簧的自重
  解析:选BD.由于弹簧自身有重力,悬挂时的长度大于水平放置时的长度,所以测量其竖直悬挂时的长度为弹簧原长.
  2.下列关于“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中F的具体数值必须计算出来
  B.如果没有测出弹簧原长,用弹簧长度L代替x,F-L也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C.利用F-x图线可求出k值
  D.实验时要把所有点连到线上,才能探索得到真实规律
  解析:选C.该实验研究弹簧弹力与其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钩码的重力作为弹力的单位,因此弹力F的具体数值没必要计算出来,A错.通过实验可知F∝x(伸长量)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而用L代替x后则F-L图线不过原点,故B错.F-x图线关系显示,Fx就是劲度系数k,故C对,实验中的某些数据可能存在较大误差,所以做图时可以舍去,不必连到线上,故D错.
  3.(2011年滁州模拟)如图2-4-7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时,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的关系图象(如图乙).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2-4-7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 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解析:选BCD.由题图知,F-x是一个过原点的直线,k=200.10N/m,可知A错,BCD正确.
  4.(2010年高考福建卷)某实验小组研究橡皮筋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实验时,将原长约200 mm的橡皮筋上端固定,在竖直悬挂的橡皮筋下端逐一增挂钩码(质量均为20 g),每增挂一只钩码均记下对应的橡皮筋伸长量;当挂上10只钩码后,再逐一把钩码取下,每取下一只钩码,也记下对应的橡皮筋伸长量.根据测量数据,作出增挂钩码和减挂钩码时的橡皮筋伸长量Δl与拉力F关系的图象如图2-4-8所示.从图象中可以得出(  )
  图2-4-8
  A.增挂钩码时Δl与F成正比,而减挂钩码时Δl与F不成正比
  B.当所挂钩码数相同时,增挂钩码时橡皮筋的伸长量比减挂钩码时的大
  C.当所挂钩码数相同时,增挂钩码时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减挂钩码时的相等
  D.增挂钩码时所挂钩码数过多,导致橡皮筋超出弹性限度
  解析:选D.从图象看出,图线呈非线性关系,说明所挂钩码已使橡皮筋的形变超出弹性限度.
  5.
  图2-4-9
  某同学在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时,将一轻弹簧竖直悬挂并让其自然下垂,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在其下部施加外力F,测出弹簧的总长度L,改变外力F的大小,
  1.一个人水平抛出一小球,球离手时的初速度为v0,落地时的速度是vt,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下列哪个图象正确表示了速度矢量变化的过程(  )
  图4-2-11
  解析:选B.平抛运动任一时刻的水平分速度vx都等于v0,故B对.
  2.
  图4-2-12
  (2011年江苏镇江高三质量检测)在一次体育活动中,两位同学一前一后在同一水平直线上的两个位置沿水平方向分别抛出两个小球A和B,两个小球的运动轨迹如图4-2-12所示,不计空气阻力.要使两小球在空中发生碰撞,则必须(  )
  A.先抛出A球再抛出B球
  B.同时抛出两球
  C.A球抛出速度等于B球抛出速度
  D.使两球质量相等
  解析:选B.两小球均做平抛运动,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小球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两小球在空中发生碰撞时,两小球在空中下落的高度一定相等,由h=12gt2得,两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即必须同时抛出两球,与两球质量无关,A错误,B正确,D错误;小球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A球的水平位移要大于B球的水平位移,两球才能发生碰撞,由x=vt得,A球抛出速度要大于B球抛出速度,C错误.
  3.(2011年淮北一中月考)如图4-2-13所示,小球以速度v0水平抛出,经过时间t下落的高度为h,正好垂直撞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若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将要撞击斜面时的速度大小为(  )
  图4-2-13
  A.v0cosθ           B.v0tanθ
  C.v0+gt       D.v20+2gh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平抛运动的速度分解.如图所示,v=v0sinθ,根据运动的独立性,v21=2gh,v=v21+v20=v20+2gh.
  4.(2009年高考广东卷)为了清理堵塞河道的冰凌,空军实施投弹爆破.飞机在河道上空高H处以速度v0水平匀速飞行,投掷下炸弹并击中目标.求炸弹刚脱离飞机到击中目标所飞行的水平距离及击中目标时的速度大小.(不计空气阻力)
  解析:炸弹脱离飞机后做平抛运动.
  在水平方向上:x=v0t
  在竖直方向上:H=12gt2 vy=gt
  联立可解得:x=v02Hg
  v=v20+v2y=v20+2gH.
  答案:v02Hg v20+2gH
  1.关于“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次实验必须设法算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具体数值
  B.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没有必要保持一致
  C.放小车的长木板应该尽量使其水平
  D.先接通电源,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解析:选D.本实验没有必要测出橡皮筋做的功到底是多少焦耳,只要测出以后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多少倍就足够了,A错;每次实验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必须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以后每次实验时,橡皮筋做的功是第一次的整数倍,否则,功的数值难以测定,B错;小车运动过程中会受到阻力,只有使木板倾斜到一定程度,才能减小误差,C错;实验时,应该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然后再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D正确.
  2.在“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每次选取纸带后,我们应选取纸带上的哪些点来求小车的速度(  )
  A.间距均匀的点
  B.间距不均匀的点
  C.间距均匀的与不均匀的都可
  D.最好是间距均匀的,若纸带上没有间距均匀的,也可用间距不均匀的
  解析:选A.橡皮筋完全恢复后不再有力对小车做功,小车做匀速运动,纸带上的点间距变的均匀,故A对,B、C错;若纸带上没有间距均匀的点说明纸带太短,橡皮筋还没完全恢复原状纸带已完全通过打点计时器,这种情况下应选用更长的纸带,或者是因为摩擦力没被平衡掉,故D错.
  3.(2011年阜阳一中调研)在“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若画出W-v的图象,应为图5-5-8中的哪个图(  )
  图5-5-8
  解析:选B.通过实验可知,做的功W与小车速度v2成正比,故与v应是二次函数关系,故B正确,A、C、D均错.
  4.在“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如图5-5-9所示的纸带,这条纸带上的点两端较密,中间稀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图5-5-9
  A.电源的频率不稳定
  B.木板倾斜的程度太大
  C.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斜角太小
  D.小车受到的阻力较大
  解析:选CD.可能是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不够,故C、D正确.
  5.如图5-5-10所示为在“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中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一系列的点,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小车运动情况A、B之间可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运动,C、D之间可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运动.小车离开橡皮筋后的速度为________m/s.
  图5-5-10
  解析:由A到B的点迹可以看出点的距离越来越大,因时间相同,可知A、B间小车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直线运动,C、D间为匀速直线运动,
  小车离开橡皮筋后的速度v=xt=7.2×10-30.02 m/s=0.36 m/s.
  答案: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直线 匀速直线 0.36
  6.科学规律的发现离不开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可以分为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下面我们追寻科学家的研究足迹用实验探究恒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1)某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如图5-5-11所示,该实验用钩码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为此,实验时在安装正确、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已平衡摩擦力)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5-11
  (2)如图5-5-12所示是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B、C、D、E、F是该同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