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芳草几多情

作者:薛吉辰  时间:2007/4/14 21:43: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05
  在语言文字中,涉及草的词语大多是贬义的,如山野民间叫草莽、草野,做事不认真叫草率、草草,字迹不工整叫潦草,说人软弱无能叫草鸡、草包,做强盗叫落草、草寇、草贼,对社会有害的言论和作品叫毒草,看作低贱无价值叫视如草芥、草菅人命,惊慌时疑神疑鬼叫草木皆兵,不留后患叫斩草除根。但在传统的诗词创作中,草却颇受诗人们的青睐。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中的这两句诗写了主人公睹草色而思离人,繁茂旺盛的春草正如绵绵无尽的愁绪别情。此后,诗词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发离愁别恨,就总要以草来作寄托。如《饮马长城窟行》中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李白《灞陵行送别》中的“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冯延巳《南乡子》中的“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李叔同《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草之所以能与离别羁旅相联系,主要在于草自身的特征。草木繁荣凋落是自然规律,“一年一度春草绿”,标志着季节的更迭,而美好的春色,又总能逗引起闺妇思远、游子怀乡等盼望团聚的情感。谢眺的“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提到了草绿有时,而行人归期却难定,这怎能不让人黯然魂销?芳草萋萋,随处而生,伸展天外,恰似绵绵而远、浩渺无垠的离愁;芳草细碎浓密,铲却还生,好像盘曲郁结、无穷无尽的别恨。李后主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贺梅子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少游的“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都以春草巧喻人情,充分地传达出了内心曲折哀婉、不可抑止的离愁别恨。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以草寄托离情的名篇,表现此种情景尤为别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草有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残存一点根须就会生生不已,来年会更青更长,重新恢复青春。如此迷人的芊芊芳草,在送别人的眼里却增添了难以言尽的愁绪,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
  诗人除了用草来寄托离愁外,还常用草来表达兴亡盛衰之情。“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在诗中提到的“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昔日桥上衣冠来往、车马喧阗,而今桥畔却是自荣自枯的野草,变得荒凉冷落,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诗人对此发出的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王安石的“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碧”,这些名句都写了昔日的宫苑楼阁野草滋生,似乎变成野草的世界,沧桑悲凉之感很自然地寄寓其中。
  草是报春的使者,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贾至的“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礼乱李花香”,这些佳句都写出了春意浓浓、生机盎然的景象。在以草咏春天的诗歌中,韩愈的《早春》最为有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陶醉在天街小雨那美妙的境界里,举目遥看,在满目萧瑟的枯枝之外,忽然看到几处新绿的草色,于是信步追寻,欲要尽情地观赏抚弄,但走到近前,却不见其踪迹。在这里,诗人极写了春神初降时的欣喜之情。
  芳草的绿色不仅把春景点染得明媚绚丽,还引发了诗人们丰富的联想,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是五代词人牛希济《生查子》中的句子,意思是如果记得离别时我穿的绿罗裙,你走到哪里都会爱上绿草。在这里,词人借绿草婉约地表达了希望对方不要忘记自己的心意。杜甫的《琴台》中也有两句:“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诗人由眼前景产生幻象,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阳光的普照,草才能够茁壮地生长,才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孟郊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得了如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呢?草生命的绿色又给人以希望,“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诗人司空图并未因春光迟暮而感伤,而是寄希望于前程,相信青春必能永葆。
  草有时也和隐士联系在一起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贾岛用极经济的手法,描绘了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从而暗示了友人的隐士身份。
  “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三阕被誉为咏草三绝唱,草是词中的“主角”,却无一字写草,“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林逋),“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欧阳修),这些词句都准确地抓住了草的特性,深刻表现了传统的寄托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