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创新亟待十个转变

作者:刘海燕  时间:2007/4/26 12:33: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3
  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必须对应试教育的毒瘤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在培养目标、师生地位与关系、评价体系诸方面有所创新,实现十个转变。
  一  培养目标创新的立足于以学生全面而充分的个性发展为价值取向。
  1.由“知识中心”和“知识本位”转向“学生中心”和“以人为本”。教学的目标不只体现在“知识+技能”的行为目标上,还包括“过程+方法”的展开性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性目标,这三者相互依存而构建的三维目标的整合。把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等非智力因素纳入其中,将学科精神与人文思想的培养融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2.由“重结论”转向“结论与过程并重”。不仅要看结论正确与否,更要看学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包括态度、方法等科学精神和科研基本素养,而不是看盛装了多少别人现成的结论,克服“学科中心”带来的成人化、绝对化、知识化的倾向。
  3.由模具化的“趋同教学”转向个性化的“求异教学”。教师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将一般和个别很好的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思维方式,充分唤起他们旧有经验的参与,使其通过自主实践,增强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完满的个性。
  二 师生关系创新的出发点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融,变“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猫和老鼠”般的“敌对”关系,而是“母鸡和小鸡”般的和谐、民主、平等、自主的“朋友+亲人”关系。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亲切的语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的多向互动过程。
  5.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不只是导演,也是演员;不只是组织者,同时又是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使其不再是消极求知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的“主人”。
  6.教学方式由“灌”变为“导”,学习方式由“接受学习”变为“发现学习”。 通过“给”而获得的知识是“死”的知识,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会迁移;通过“导”而获得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学生才会举一反三,窥一斑而见全豹,获得自学的本领。因此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如课题制形式、行动研究模式),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尝试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
  三 教育评价上的创新着眼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7.评价主体由“单一化”和“单向性”转为“多元化”和“互动性”。教师“独霸天下”的局面被“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取代,建构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立体评价网络。
  8.评价标准由“精英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甑别选拔”变为“个性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促进发展”。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继续学习及其才能的全面增长,其标准由以给学生排座次为主的横向比较变为一种达标性的、通过性的纵向比较,以激励全体学生朝着教学目标共同前进;还可引进“个体标准”,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其潜能。
  9.评价方法由“一考定天下”的“量化评定”转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听说能力、操作技能纳入考核范畴,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构建多层面、多侧面、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10.评价内容由“唯书本知识”的”智育挂帅“转向“重能力与实践”的“全面开花”。由对书本知识的记诵程度的考核转向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评定,将“个性+特长,学习+做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考查,使评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