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一错再错”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2 8:33:2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24
  先声明,我不是批王立群的。我只是为王立群读《史记》捉个虫。 
  王立群先生的下一讲就是《一错再错》,是讲衡山王刘赐的。看来王立群是严格按照《史记》的顺序在讲,在史记中,《淮南衡山列传》是一个传。但我这里这个帖,不是指这个,而是指王立群前面讲座的一些错误之处。 
  王立群先生讲课时有些小毛病,比如什么两千石(DAN)他读成SHI,本来是一个量词的,他读成了名词的读音了。另外读音错误也有很多。当然这些都是小错误。如果是写书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就是观众听到了也不会产生什么歧义。所以无伤大雅。另外像讲到汉武帝的银行、粮仓,说串钱的绳子锈烂了,这还说得过去,因为是金属的绳子嘛,但说粮食都锈坏了,这个锈子字幕上明显的是个金字旁,这种说法是比较新颖的,应该说也是一个小毛病。也是不影响观众的接受的。但是,作为知识点的错误,在讲到公孙弘《煽风点火》那一节,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错误。我这篇帖出现是指这个的。一错是司马迁的错,再错便是王立群的错了。 
  王立群在讲到公孙弘这个人表里不一时,曾引用了一则《史记•乐书》的故事。大家知道,公孙弘跟汲黯,是两个水火不容的死对头,汲黯曾两次在皇帝面前面斥公孙弘,并多次骂公孙弘这个人奸诈。这对公孙弘的命运会产生很大的威胁,特别是指责他为布被作秀的那一次,当时虽然公孙弘巧妙辩解了,后来公孙弘的一位故交高贺揭露了这一真相,让公孙弘的为人大白于天下。好在汉武帝对公孙弘偏爱有加,所以影响并不大。汲黯这样对待公孙弘,但公孙弘却说汲黯是个忠臣。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知道公孙弘曾经中伤过董仲舒和主父偃,他跟这两个人关系不好,所以处处想至他们于死地,于是主父偃死了,而董仲舒却逃过一动,没有死。
  《乐书》记载,汉武帝“曾在渥洼水中得神马,复配曲为《太一之歌》。歌曲说:“太一神的赐与哟有天马降下,汗流如血哟口吐赭色涎沫,从容驰骋哟已过万里,谁能匹敌哟惟有与龙为友”。此后兵伐大宛得到千里马,名为蒲梢,次序其韵作成歌曲;歌词是:“天马来哟远自西极,经万里哟归于有德,承神灵之威哟收降外国,涉过流沙哟四夷臣服。”中尉汲黯进谏说:“凡王者作乐,上以继承祖宗功业,下以感化亿万百姓。如今陛下得到一匹马,又是作诗又是作歌,还要作为祭祖的郊祀歌,先帝和百姓怎能知道这乐歌的含意呢?”今皇帝听了默默无言,心中不悦。丞相公孙弘说:“汲黯诽谤圣朝制度,罪当灭族”。” 
  就凭一句音乐评论,公孙弘逮住了这个机会,给汲黯安上一个诽谤圣朝制度的罪名,不仅是要置汲黯于死地,还要灭他全家、诛连九族。这就是公孙弘的杀手锏,后发制人、一击必中。公孙弘是这样的人,但是,这里的记载严重失实。这是司马迁记载有误。 
  汉书•汉武帝纪的记载: 
  (元狩二年)春三月戊寅,丞相弘薨。 
  (元鼎四年)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 
  (太初)四年春,贰师将军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作《西极天马之歌》。 
  ———————— 
  根据汉书的记载,汉武帝曾做过两次《天马》之歌,但都在公孙弘死后。《乐书》明言是“马生渥洼水中”,应该是元鼎四年的那一次。这最早的一次距公孙弘死已经是十年的时间,公孙弘怎么可能拿这件事来反对汲黯呢?另外,汲黯做九卿时是主爵都尉,从来没有做过中尉,以他那病恹恹的身体,恐怕也做不了中尉吧。所以,《史记•乐书》记载明显有误。这是司马迁的错误。但是王立群先生居然原封未动的把他搬到《百家讲坛》,不作任何说明。以他四十年的研读功底,难道这是故意将错就错?还是没有细心的注意到这些细节?应该说如果真是研读了四十年,不应该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吧?所以,我说司马迁记这件事是一错,而王立群先生再重复讲这件事,是再错。王立群先生不知道而再犯错,或者是知道而将错就错,那就是一错再错了。 
  做学问的人,怎可如此大意呢?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cwhl2003 于08-12 22:38发表评论: 第2楼
  • 有道理,不知道是我们以前学的有问题,还是王立群老师读得有问题
  • 清风 于05-02 21:52发表评论: 第1楼
  • 两千"石"在古代就应该读shi ,而非帖子上说的“DAN”,建议发帖人查一查《古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再说,不要孤陋寡闻,贻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