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孔子傅佩荣
作者:叶匡政 时间:2007/5/9 13:20: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84
孔子也是自己,这是我听傅先生讲授国学的心得。傅先生用两个字道出了原始儒学的核心:真诚。两个多么简单的字,却成为今天中国人最难理解的两个字。背离真诚,一切学问皆会变质。傅先生认为,从孔子到孟子,到后来真正的儒家,对人生的要求都是从真诚出发,也就是说,真诚是人生学问的第一站。孔子说“仁”,而“仁”在《论语》里体现的就是真诚,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但是,做到内心感受的真诚又是最难的,因为真诚是抽象的,我以为我真诚了,别人看来却未必如此。傅先生强调,我们要时刻对自己的真诚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要让真诚成为一门研习一生的学问。武断与感性不是真诚,随意发泄喜怒哀乐也不是真诚,《易传》中说“修辞立其诚”,原来要建立自己的话语,才能实现人生的大真诚。有了真诚才能有自己,有自己才能有自己的话语,有自己的话语生命才能豁然开朗,人生也会由此变得完整。见了傅先生,才知世上的学问没有比真诚更大的了,哀怨苦乐要从这里出发,才能显出人生的份量。
孔子也是自己,这是傅先生研习国学的心得。傅先生将儒家思想归结为四个字:“人性向善”,这是他对儒学独到的强调。“向”是一种力量,这力量从何而来?来源于真诚。人有了真诚,就会从内在展现自我要求的力量,要求自己做该做的事,该做的事就为“善”。“善”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就是要实现孟子所说的“孝、悌、忠、信”。善总是与别人相关的,没有一种善是可以一个人关起门来实现的,只有从真诚觉悟到的力量,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善”。在傅先生讲演“善”时,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婆,她虽然不识一字,却有着圣人般的庄重与安祥。无论是在厅前灶下干家务,在窗边做针线,还是在屋檐下与邻居说话,身上总有一种入情入理的端庄。外婆不做学问,每天说的做的也都是尘俗之事,却仿佛完全脱开了尘俗,与天地宾主,知无知有。种种复杂的情感恩怨到了外婆那儿,都会被她轻轻解开,与她在一起,你感到的永远是人世的明净悠远。我想,傅先生强调的力量,也肯定是我外婆身上拥有的这种力量。
孔子也是自己,这是傅先生讲授国学给我最深的感受。傅先生是耶鲁大学研究西方哲学的博士,演讲起来该是满嘴西方的哲学术语,然而,一点也没有。他真正做到了学问的融会贯通,说的是贩夫走卒听得懂的大白话,却处处闪现对儒家思想的独到见解。他是真正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一位大学者,无论哪个层次的听讲者,都会从他的传授中获得自己的收益。他不借用西方经典,也不学究气地纠缠于各学各派的见解,就那么娓娓道来,让你自然正心正襟,必恭必敬,去努力感受儒家思想的本色。傅先生深得孔子衣钵。
孔子的思想今天能成为公共话语关注的热点,这本来就是中国人的幸运。今天,又为我们送来这位活生生的当代孔子——傅佩荣先生,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幸运。我相信,随着傅先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与喜爱,儒家思想也会由此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欢迎傅佩荣先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