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为什么改变不了择校问题?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19 18:54: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71
  尽管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但是“重点学校”不但是一个事实上的存在,而且将长期存在下去。重点学校能够考高分,高分意味着能够进入好的大学,所以高分数的诱惑力使得家长们要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挤进重点学校。
  重点学校的事实存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需求的支撑,而学校对优势资源的占有实际上也是社会需求自然整合的结果。比如,一个被社会认可了的学校,首先是具备了“认可声誉”的无形资源;而这种无形资源效应又能够使它不断增强聚合优质资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是类似于市场化运作的结果,所以,法律上关于学校不得分为“重点”和“非重点”的规定,难以解决这种事实存在的问题。
  重点学校事实存在的主要原因、或者可以说唯一原因,就是“分数”两个字。重点学校因为培养了高分数的学生而赢得认可,家长和学生为了考取高分数而往重点学校里挤。“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决定命运,所以“分数效应”把“重点学校”和“教育资源”进行了自然的市场化整合和推动。由此我们是不是就找到了家长和学生择校的原因,那就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无论我们怎样大谈特谈“学生减负”、“就近入学”,或是教育公平,事实上的存在都将继续而且长期地存在下去。
  说到应试教育,它又是一个观念问题,而一说到观念,必然要涉及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行为方式。尽管社会在迅速发展,但是很多历史延续下来的、大家已经习惯了的东西,人们不敢轻易地去改变,比如那个应试教育产物下的高考制度。考生要想在那个以难题、难度为主旋律的考试中竞争,不达到“头悬梁,锥刺股”的境界,如何能赢得成功?而一下子就放弃应试教育模式,又好像让人紧张、担心,担心什么?老师不严格按照大纲授课会把知识讲乱了?学生不按照大纲的标准答案答题,知识会学偏了?
  曾经有一篇《25年,一个错误的语言》的文章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1979年6月,我国曾派出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等教育,完毕写了一份报告,其中一段文字写道:学生无论品德优劣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眼里,让地球掉个个儿好像易如反掌似的。重音体美,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的状态,学生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病入膏肓。
  作为文化交流,美国也来了一个考察团,到了我们一些大城市的小学校后,写出的考察报告这样说“中国小学生很勤奋,早上7点钟之前就到了学校,而且利用上学途中时间用早点;上课时,学生们总是把手整齐的放在胸前,态度严肃;放学后还有“家庭作业”作为在校学习的延续;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予以表彰等等。结论是:中国小学生是最勤奋的,小学教育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并且预言再有二、三十年,美国的科技和文化要被中国的远远地甩在后面。”
  结果如何呢?事实雄辩地证明这是个极为错误的预言。25年过去了,仅仅在1979至1999年的20年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2003年产生的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人占了约一半。美国人才济济自然缘于教育,再说具体一点,是他们“无拘无束”的教育制度,让小学生体现出了“天无我大”的自信和对创造的强烈渴望。而具有强烈的自信和创造欲望,正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驱力。美国的教育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更利于引导学生勇于创造、乐于创造、善于创造。(摘自未来导报2006年3月31日)
  以笔者之见,一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择校现象的根源是分数问题、是应试教育问题,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我们谈什么教育法、抱怨政府部门、指责学校都没有什么意义;二是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我们已经说了多年,但是不要只停留在说上,在这个问题上政府能做些什么,学校、老师、家长应该做些什么,现在是需要我们拿出魄力的时候了。放下学生们的书包,天塌不下来!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同路人 于05-21 21:33发表评论: 第1楼
  • 身为教育中人,我真的不知对目前的教育说什么?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