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热是社会发展畸形的标志

作者:张先胜  时间:2007/5/27 8:08: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75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但我们明显的感受到余热尚炽。每年从五月起,宣传部门就开始为高考造势,播报与高考有关的新闻。的确,这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几乎牵动了社会的每有根神经,教育、宣传、公安、交通、医疗、商业、气象……更是个人的大事,880万考生,牵涉到880万个家庭,牵扯着亿万人的心。如果有人较真的话,高考就牵涉面之广、人数之多及所起的社会功效来说,理所当然要算世界第一大考试,对每个中国公民来说,几乎生死有关,记得当年老师就这样宣传:这是草鞋和皮鞋的分水岭,决定着你今后的社会地位。这样至关重要的考试,谁能等闲视之。考上大学后,意味着你进入了社会特权阶层,生病有医保,退休有养老金,如果没有迈过这道槛,那你的保障就只有责任田,甚至责任田都没有。 
  如果有人问,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与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有什么不同?我的答案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仅仅形式不同而已。都是凭一次考试来界定一个人将来的社会身份,对个人而言,凭一次考试获得进入上层社会的入场卷,所学的东西将来用处都不大。 
  一千多年前,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606年,隋炀帝创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他们父子设计的这套游戏,后世的统治者们都觉得好玩,于是一个劲的接着玩,这一玩就是一千多年,至1905年清朝才颁旨废科举。科举在形式上是被废除了,但我们教育制度还没有从科举制的模式中走出来,可以说,整个民族的思维被程序化,跳不出这个圈圈。 
  突出表现在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本末倒置,孩子的童年时期、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天真烂漫的时候,是他们长身体,长智力、长知识的时候,他们需要玩耍、需要游戏、需要活动、需要学会观察思考、需要广泛接受知识,我们的教育给他们的却是没完没了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试卷,硬逼着一个十多点岁的孩子在教室的板凳上从早晨坐到晚上,甚至节假日也不得休息。孩子童年的天空里没有了湛蓝的天空、碧绿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烂漫的花朵、飞翔的小鸟、翩翩起舞的蝴蝶……当通过高考,迈进了大学殿堂后,许多孩子彻底放松,不是去学习、去实验、去求证,而是混文凭、去恋爱、去同居,总之,是去享受。这不能不算是我国科技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孩子是没有过错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是我们的价值观念有问题,我们比较看重外表的东西,看问题只看外面,不看实质,只图热闹,务虚而不重实际。评价一个人,往往只看他那些表面的东西,不考量他的内质,用人只看文凭,不去考查他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只肯定群体的努力,常常忽略个体的贡献,只关注线和面,看不到组成线和面的点,强调共性,抹杀个性。 
  与此观念相适应,我们的体制也强调的是整体,我们用人只看他毕业于什么学校,社会投入也毫无保留的撒向这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不支持也不认同游离于这些群体之外的个体的劳动和创造。我国历史上,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似乎都没有得到过主流社会的支持,发明家的劳动成果在很长时间内也没有得到承认。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