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07年高考语文命题走向预测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30 9:08: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44
一、 依纲据本,稳字当头,稳中有变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这是毋庸置疑的。
稳字当头,首先体现在命题队伍的稳定。
稳字当头,其次是试卷风格的稳定,那就是不刻意追求地方特色,不刻意追求新意。
稳字当头,还体现在注重从教材或《语文读本》中选材或有直接联系。
如2005年的科技文阅读《太阳风》涉及第二册课本《神奇的激光》,文言文的虚词考查参照项选自课内文言文,语运题的句式变换材料取自《语文读本》中的《沙田山居》,文学作品阅读中有一选项要求与课本《等待戈多》进行比较;2006年的标点题C项从《语文读本》中的《被民主遗忘的角落》选材,第20题句式变换的语料选自《语文读本》中布封的《天鹅》,保持了从散材中选料的连续性。命题人强调“切不可把课本这个很重要的资源荒废了,应当充分发挥课本作为例子的作用。”今年将保持这一做法。
稳中有变,主要是题型的稳中有变。今年江西省的《<考试大纲>语文科实施方案》俗称《考试说明》有几点变化,《考试说明》的每一点变化将落实在试卷之中,具体怎样落实,下文将进一步说明。
二、 关于考试内容的预测
1.第一大题和第六大题。这两个大题构成了“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板块。先看语基题:
字音题,命题人要求“平时的教学和迎考,必须从全方位下手,对命题意图和考测重点切不可作表面和片面的解读。”2006年湖南卷、浙江卷将字音放入句中考查,语境意识强,是个不错的考查方式。
字形题,突出常见常用。首先都是书报杂志中出现的别字,而不是一些低层次的街头差错;其次,都是高频别字,长期出现,普遍出现,而且改了又错,反复出现;再次,都是公认的别字,没有争议。《咬文嚼字》公布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是命题的重点,也应成为复习的重点。
成语题轮空了一年,今年将恢复,也可能将近义词,成语一同放入句中进行考查。
语病题将保留,这是全国卷和单独命题省、市卷的共识。
还有一道小题,普遍认为考查语句的选用,衔接的可能性最大。标点符号已连续考查了2年,命题人强调其重要,但又说“重要的东西是否年年都考,制题方式是否需要改变,则另当别论。”此话意味深长。
再说语运题:
透过05、06年江西卷的语运题,我们发现,连续两年设题考查句式转换、压缩语段,这固然和“稳定”有关,也有鼓励平时进行语文的单项技能训练的成份。由于今年删减了1道题(3分),对于其题型、考查点及分值,都将产生较大的变化。我们认为,压缩语段仍是首选,只不过形式会有变化。赋分以“3+6”为佳,“4+5”其次。前者考查点为1道压缩题,1道“限制中的开放”的“得体”题。当然,从设题技巧,选料及尽可能多地覆盖考查点来看,一材多考,设小题来考查,不失为最佳选择。但不管怎样考查,强调语言运用的环境,从生活和教材中选材,仍是今年语运题考查的主旋律。
关注对联题型和图文转换题
2.第三大题和第四大题。这两个大题构成了“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板块。
文言文选材将是古代散文。去年突破了“史传体”模式,命题人认为,受这种模式影响,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及其复习剑走偏锋,盯在单一文体上,忽视其他文体(诗词鉴赏除外),把几千年留存下来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多少文言华章置于不顾,这种情况已经到了非纠偏不可的程度!不过,为了避免突然转型对考生造成不必要的应试障碍,今年还是作了一定的“缓冲”,所选虽非史传文,但毕竟与史传文有不少形似之处。此题的命题意在发出一种信号:文言文教学,特别是对文言文的迎考复习,其文体(推而广之,也包括题材、风格等)视野和范围再也不能局限于一隅了。文言文翻译的分值在逐年增加(05年2题8分,06年3题9分,今年10分),答题时应注重文意、句意、句式这3个方面。
古诗鉴赏。选材方面,连续2年选宋诗,又是江西籍作者,命题人强调“不是为了刻意‘制造’江西特色”。因此,今年会有变化,似在宋诗之处选材,才不至形成“命题模式”,方便押题。
文学常识。从减轻学生识记负担考虑,不会考查过深过繁的内容。梳理教材中的注释即可,要注意教材第5册有关外国作家作品内容。
3.第二大题和第五大题。这两个大题构成现代文阅读和鉴赏版块。
第二大题的变化可能是选材的变化,变科技文为社科文。连续2年选科技文设题,该“变一变”了,材料从网络中选取,暗含社会热点的社科文应引起注意。
第五大题为文学作品阅读题。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选材仍将是现当代散文。去年的选材关涉环境,关涉生命的思考、立意与时代、社会的主题吻合,命题点多,深受教育部考试中心等方面的好评,今年将一以继之。二是“五选二”多选题的回归,为考生解读文本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三是可能设置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开放题”或“限制中的开放题”。
4.关于作文。
命题人曾撰文指出:高考作文直接而首要的目的与功能是检测和区分考生的综合写作水平,无论什么命题形式,都应以此为指针,其高下低劣也应以此为衡量标准。
我们认为,好的作文题,应该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题目要让几十万考生同时入题,有话可说,因此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为防宿构、抄袭,要有适当的限制性。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就是在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矛盾中寻求一个平衡。三是让人“猜不着”,有反猜题、押题的功能。
这两年,话题作文的弊端已显现:不限文体,导致学生平时不去进行扎实的文体训练;随意立意,造成对材料的随意解读,主题散漫……去年江西卷的“有材料限制的话题作文”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命题人认为:“随着自主命题的推开,近两年对改进作文命制形式的探讨有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很快就出现了多种形式并举的命题局面,有人说已经开始了后话题阶段。不管这种称说是否科学,眼下的局面作为对前几个阶段否定的否定则是既成的趋势。顺应这样的趋势,作文教学和迎考复习应当回归本位,在扎扎实实的训练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无论它到时是命题的、给材料的还是什么其他花样的作文,都能以不变应万变。”
今年江西卷的作文要实现“对前几个阶段否定的否定”,势必对命题形式作一番探索:
标题作文。包括:由材料引出的标题作文。如2006年江苏卷的作文题“人与路”,湖南卷的“谈‘意气’”,天津卷的“愿景”。纯标题作文。如2006年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辽宁卷的“肩膀”。半标题作文。要求考生补齐标题,然后作文。
去年全国卷的“材料范围作文”。
看图作文,主要是看漫画作文。我们认为,无论是标题作文还是材料范围作文,应该有材料为引子,为提示,为写作激活点,引导考生写心里话,写身边人,叙(议)身边事。
三、 温馨提示
1、2006年江西卷的文言文选材与06年重庆市二模“撞车”,散文的选材与06年北京东城区二模一致。这说明高考试卷的命制,资料排查和二模存在“时间差”。因此,要关注5月份全国省市,尤其是教育发达省份各地市组织的二模考试试卷。分专题收集若干题目,进行适当的训练。
2、作文 可能限制文体(记叙文或议论文)
附: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相关信息
总体情况:从2007年开始,全国卷和新课标卷并存,全国卷将逐步过渡到新课标卷。去年在制定新课程考纲和修订07年考纲时,有两种意见:一是07考纲大调整,与新课程考纲接轨;二是让两种考纲、两种试卷并行,有比较地看看测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如何。因此,今年的全国卷在稳定的基础上,会渗透更多的新课标因素。
在测试内容方面,与06年变化不大。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仍将是史传体或写人的散文;古诗鉴赏有开放题;小阅读以社科文为主,大阅读还是散文(含议论性散文)唱主角,“限制中的开放题”乃至开放题将有一席之地。语运题逐步规范,没有单独命卷省市卷的所谓“新意不断”,在一个题目中尽可能多地覆盖考查点仍是命题的主题。
关于写作。去年的“材料范围作文”,各方面都予以了高度评价,今年乃至明年还会坚持和完善、丰富这一命题形式。考试中心在给海南、宁夏命制的新课标卷中,也许会尝试其他命题方式:比如,标题作文和漫画作文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