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涛老师关于《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讲座的体会
作者:濉溪县临涣中学 段汉明 时间:2007/8/4 18:07:5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08
所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语文的感悟具有综合性特点,它综合了多种心理意识的能力和品质(感觉、知觉、表象、意象……);语文的感悟具有循序性特点,它依循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表现为情感和思维由平缓推进到突发式跃进;语文的感悟具有升华性特点,从根本上说,它是学习者接受心智挑战的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从一个感悟到又一个感悟的积累,养成人的灵气、悟性和才华,乃至全面充实人的内在素质。
一、感悟是情感和认知相融合的心理意识活动。
感与悟作为心理活动的两个阶段、两个方面,其连续性、互融性决定了它们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彼此交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感以悟为归宿,靠悟来暗中牵引、规范,悟以感作升华的基础。感不能脱离悟而独存,悟也不能脱离感而产生。词典里说的“有所感触”而“领悟”不是完全分开的两种心理活动。用较为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感悟感悟,有感有悟,又感又悟,不感不悟。感使悟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悟使感得以进展、深化。感与悟的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是认知性、体验性的感悟或感悟性的认知、体验的理想状态。别林斯基说:“在美文学方面,只有当理智和感情完全融洽一致的时候,判断力才可能是正确的。”他所说的判断力源于康德学说,意思也一样,就是审美鉴赏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审美感悟力。
注重语文素养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综合”“联系”,强调语文的“情感”特点,突出语文的感情色彩,这是富有时代意义的,既总结了几十年语文教学的研究、探索、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借鉴了外国母语教学经验,还着眼于纠正当前语文教学的偏向,可见课程标准的制订者们用心良苦。母语教学尤其是汉语文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的不可分离性,是感悟教学的突出特性之一。我们将认知与情感分开来说,具有理论意义,在教学操作中却是相通相融的。语文材料本来就是认知元素与情感元素的集合体,在进行认知性教学的时候,自然要渗透感情教育的内容,舍此不成其为语文的认知性教学;在进行情感性教学的时候,又必须以语文认知为依托,舍此不成其为情感性教学。
二.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区别的心理意识活动。
整体地看,感与悟合二而一,不能分离;细究起来,它们在心理流程上毕竟先后有序,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知活动。如果我们把感当作以感性认识占优势的前一心理阶段,把悟当作以理性认识占优势的后一心理阶段,并引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的话,那么,感性认识是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起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理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终端,起着终结或完成的作用。用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感悟感悟,有感有悟,由感到悟,先感后悟。感性认识的直观性形象性特点较为明显,理性认识的抽象性理论性特点较为明显。感表现心智的沉潜,悟表现为神思的飞跃。
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要了解和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的意义,把握好感悟的规律、次序。感悟教学的循序渐进可以从在不同学段和在所有学段的实施策略中体现出来。先说在不同学段按循序渐进规律实施不同的感悟教学策略。义教课标从3年级开始即已提到“体验感情,领悟内容”,初步涉及感悟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许要早于这一学段),这是有教育心理学依据的: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了萌芽,但感性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水平大体能力齐平,难分主次,他们既能感也能悟,但主要还是以感为主。因此,应该利用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所区别地利用不同的感和悟的教学策略。
三、感悟是求知学习和人生体验相一致的心理意识活动。
感悟式的求知学习需要健康的人格、强大的心理动力、充沛的感情和灵敏的思维,从另一方面说它又是一种以完善心智和人格为目的的积极进取的行为。感悟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可以理解为技艺层面上的,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体验层面上的(人们常说的“感悟人生”就是一例)。因此,我们可以从微观的和宏观的两个层面来考察它的积极进取意义。微观层面即是求知、得技和益智;宏观层面即是识妙理、体人情、完善人格、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增进对人类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情感。它们在逻辑上是先后有序的两个层面,微观的积累必然导致宏观的生成;它们又是同时进行同时完成的同一过程,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的表现,两者的关联及其转化最为关键。
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一方面讲求狭义语文的成效,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受力、悟性和灵气;另一方面又追求广义语文的成效,即本着树人、育人的精神,培养学生全部的智慧、全副的心灵和全面的素质,通过语文学习感受人生,悟出语文与人生的相通相融、相辅相成的道理。为达此目的,一方面强化语文与生活、学文与做人的联系,另一方面强化读写听说的感悟力、对语文材料的感悟力。语文首先是语文,感悟首先是感悟语文;但是,语文又不仅仅是狭义的语文,感悟也不能仅仅是狭义的感悟。这对立着的两个方面,都各自包含有颠扑不破的真理,关键是把握二者的平衡,坚持“两手抓”,防止畸轻畸重。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感悟,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感悟中体会,感悟中获得体验,从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最后我代表韩村中心校对吴老师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