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温总理的“仰望天空”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一个是内心的崇高信念——道德,另一个就是神奇的灿烂星空——科学。
因为“仰望天空”我们才能始终坚持以高尚道德为追求,内心里保持住一块道德的净土;因为“仰望天空”我们才能远离浮躁,在精神自由的坚守中站得更高,保持对未知世界和真理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近日,温总理“谈谈心里话”,让全国人民兴味盎然;但是,平日里十分关注平民百姓柴米油盐的平民总理和当代大学生谈“大学之道”,则让人多了几分期许和兴奋;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前往祝贺的温家宝总理语重心长地说:“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温总理的这个希望,表达了国家和人民对大学学子们的殷切期待。当温总理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仰望天空”的寄语时,我们更加感到一种始料未及的惊喜,一种多时少有的震撼!
如今国际,偶有时事变迁,但身处中国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然而“逸豫可以亡身”,当代青年人惟有学会“仰望天空”,才能避开社会形式主义的影响,拥有创新的勇气,培养求实的作风,青年人应该不务虚声,不务虚名,认真踏实读书,多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了解中国社会,认识中国民情,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的普通人民才能爱人民,爱这个国家,了解的越深,才会爱得越深。温总理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广大学子做出了杰出的榜样,他让青年学生知道只有贴近社会,感知人民所需,体恤人民的疾苦,才能做一个合格的青年。经常“仰望天空”,是因为天空有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在中国,钱学森是“仰望天空”的榜样。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就以独立的精神追求,超常的宽阔思路成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因为“仰望天空”,袁隆平才志存高远——“让更多人吃饱饭”,他与烈日、泥土、放大镜相伴一生,直到70岁才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近年来,“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原创性”……,等说法常见诸媒体,也是人们日常话题之一,特别是在大学的研究生院里。这是很自然的,研究而无所创新,那算什么研究!有人说,中国缺少创新,毛病与教育有关,而教育又与中国的文化底蕴有关。
美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最好的教育不仅是提高生产力,而是使我们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塑造健全完善的人。” 确实,人才成长,最稀缺的品性就是既“脚踏实地”又“仰望天空”。学校作为人格养成之所、人文精神的摇篮,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当把二者内化为学生的普遍品性。同时,要将学子们培养成为既“脚踏实地”又能够“仰望天空”的人,这就要求我们众多“解惑者”做好表率,不仅关心脚下,也要经常“仰望天空”。
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借“天问”之名,行“问天”之实。而现在,“问天”可以源于“忧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实,正可指祖国的命运和民生的安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