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节选)注释指瑕

作者:湖北丹江口市一中 张永华 郑磊|  时间:2004/11/4 3:03: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52
 
 
  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逍遥游》(节选)一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
  其一,“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教材注“而征一国”为“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而’通‘耐’,能。”这里关于“而”的通假情况,笔者认为注的不够妥帖。
  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按读音的不同将“而”分列为两个词条,第一条收录了读ěr音时的义项;第二条注为:(néng)通“能”:①能够。《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②才能。例句恰好举的就是庄子《逍遥游》中“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一句。
  另查《辞源》(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79年版),在“而”的第二个词条注读néng,通“能”:①能够; ②能力。举例恰好也是《逍遥游》中的这一句。还有《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在解释“而”的第二个词条也注明通“能”,在“才能”一义时也举的是这一例。但以上三部书均未提到“而”通“耐”字。
  关于“耐”、“能”二字,《辞海》、《辞源》均在“耐”的第二个词条注明读néng,通“能”。而且《辞海》举了《礼记·乐记》中的一例:“‘故人不耐无乐。’郑玄注:耐,古书‘能’字也。”在“能”的词条下有通“耐”,取“受得住”的意思。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能”的第五个义项也注明通“耐”,取的也是“禁得起、受得住”的意思。而在解释“耐”的第三个义项时注明通“能”,但取的是“能够”义。
  这表明古“耐”与“能”能互通,且取义为“能够”或“禁得起,受得住”,此种情形下,没有“才能、能力”这一义项,并且也无证据证明“而”与它们互通;即便能互通,也无法取到“才能”与“能力”的义项。可是,从句式特点和句义关联来看,“知(智)效一官,行此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中“而”在这里应取名词“才能”、“能力”的意思,应通“能”,读néng音,而不是通“耐”。
  所以课本把“而”直接注为通“耐”,又取“能”义,这与《辞海》、《辞源》的解释很不一致,而且这也使学生很容易读成nài音,所以笔者认为把“而”注为通“能”,取“才能”的意思,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也符合《辞海》、《辞源》的解释。
  其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教材注“数”读shuó音,声调为第二声。可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辞源》(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79年版)中均未“shuó”音,只有第四声的“shuò”音,并且也都举了《逍遥游》中的这一句为例。 所以教材中的“数”的注音实应为“shu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