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师事件”大家谈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0/28 10:29: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73
  今年5月22日,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课堂上发生了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一名男生冲上讲台,拽下年迈老师的帽子,当众侮辱老师。与此同时,起哄之声频频响起,学生下位随便走动,个别学生向老师扔饮料瓶,课堂混乱不堪……5月25日互联网再现了这一情景,各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海艺辱师事件”只是近年来频发的此类事件当中影响较大的一起。因此,人们在思考: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学校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辱师事件”对老师的人格、身体乃至生命造成了严重伤害。社会进步,教育为本,师道尊严不容侵犯。尊师重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何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却受到如此的凌辱?“辱师事件”不仅触及了我们的道德底线,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尊师重教文化的反叛。和谐社会的创建有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国民素质的根基,历史赋予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也赋予了教师崇高的地位和尊严。目前全国各地不时发生的“辱师事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社会的发展变迁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伦理道德意识趋于淡化,家庭教育杠杆失衡,教育改革步履缓慢,“素质教育”严重缺失,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心理问题,等等,都是导致辱师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本刊组织这次“辱师事件”大家谈,是想进一步反思“辱师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当前时代教师职业进行思考。  
  “辱师事件”  
  拷问社会良知  
  胡乐乐(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  
  众所周知,尽管教师被美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园丁”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在目前社会认知唯钱至上的情况下,我国教师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并不令人羡慕。非但如此,更匪夷所思的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之风也悲哀地被仅挂在口头高喊,可怜的教师连口惠也只是被他们所嗟来的。在此种境况之下,我们可以想见,肩负“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的堂堂教师,为什么会连毛头小子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这就迫使我们思考“辱师事件”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  
  在我看来,最近北京市海淀区艺术学院发生的骇人听闻的学生在课堂上公然辱师的事件背后,其实是市场经济下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所导致的社会良知的丧失。该事件着实再一次重重地拷问着我们最基本的尊师重教的社会良知究竟还存不存在。由于时下教师社会经济地位的卑微,在笔者看来,发生这样的事件并不为奇。抛开媒体的疯狂炒作不谈,当静下心来仔细审视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时,我们就会发现,虽然社会和公众舆论对“辱师事件”一边倒地十分愤然,然而不无遗憾的是,站在教师一边的人,笔者斗胆怀疑其中究竟有几个会在现实中真正地做到十足地尊师。在社会娱乐化的今天,大众对“辱师事件”更多地可能只是持有一种茶余饭后之谈资与评头论足之好噱头的想法,而非诚心诚意地反思我们的社会良知之问题出在何处以及如何及时纠正。  
  我国社会在经济上已经步入了现代社会重要构成因素之市场的时代,然而社会的现代化绝非仅经济的现代化就够了。在很多有识之士看来,社会的现代化终究是人的现代化。笔者认为,没有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而人的现代化则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树立公正的社会良知。丧失了社会良知,也就泯灭了人与社会现代化的火苗。在人人皆把尊师重教当作口号疯喊的今日,我们从“辱师事件”中得到的启示如果只是学生无论如何应该尊重教师而不是反思我们的社会良知,那么足以想见国人与社会现代化的距离。中外历史一再强有力地证明,一个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对尊师重教的完全认同与彻底践行以及国民对教师的无上尊敬。离开了这些,恐怕很大程度上我们会落入毫无实质性意义的空谈之境地。  
  此次震惊全社会的“辱师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社会良知危机的警钟。在笔者看来,该事件的根本责任不是辱师的学生,而是我们的社会,是因为整个社会的良知出现了问题,所以才会有学生敢公然在求知的神圣课堂上放肆地侮辱教师。面对这样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大凡有一点点社会良知的人,都不会袖手旁观,因为本来收入不高、社会地位卑微的教师在物质层面上就已经活得很不容易了,难道我们还要从精神层面上再去重重地打击教师的自尊心?即便从人道的角度来看,“辱师事件”的性质之恶劣和影响之坏,也确实再度重重地敲打着社会的良知。  
  严肃地来讲,我们的社会一再轻贱教师,其实就是在绞杀我们民族、社会与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因为我们的孩子、年轻人以及我们自己需要教师不辞辛劳地教育、栽培与指导。试想,没有千百万教师的赤诚之心、孜孜不倦地教诲与抛洒汗水,我们、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能有美好的今天和充满无限希望的未来吗?那么,既然如此,此时此刻,我们是应该重新捡拾起尊师重教的社会良知了!  
  “辱师事件”话老师  
  徐伟 王德清(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尊师,是否抓住了根本?  
  古代老师与今日老师相比较实在不幸运,没有专属教师之节日,没有专门法律之保障,没有与公务员相提并论的地位。然而,古代老师却又很幸运,人们对教师恭敬有加,视之为圣人,老师备受尊重,这才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心甘情愿,也才会有“三尺讲台万丈空,桃花源里自耕农。磨剑十年图破壁,开怀一笑坐春风。桃李报我山河丽,我付桃李一片情。不为浮华遮望眼,愿作春泥护落红”的豪情满怀。放眼今天,又是尊重老师的呼吁,又是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又是设立教师节,甚至把尊师重教制度化,然而,教师之地位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改变,不尊重老师的言论随处可闻,家长殴打老师的事也时有发生……一切不禁让人怀疑:尊重老师的做法是否抓住了根本?我们不妨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社会,物质的刺激作用已经远远大于精神上的鼓励,对物质的崇拜已经到了非理性的地步,物质优先才会有关系开道,铺天盖地之下,教育领域也难独善其身。于是乎,请吃、请喝、送礼,“尊师”越演越烈,一向清贫的老师咋能不心旌摇荡?教室座位的安排,评优的名额,学习上额外的照顾,本是一碗水端平的分内之事,现今成了老师手中的筹码,也成了家长“尊师”的理由。如此的“尊师”,还有多少对人格和情操的褒扬?  
  教育改革,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尊重老师?  
  教育改革,从教育一开始就没停止过,综观近二十年来的教育改革,举措不可谓不多,然而如果仔细分析,哪次教育改革不是针对教师教育环节的?哪次教育改革不是在指责教师存在这样那样问题中进行的?教育改革,在不断提高对教师的要求。  
  “苦不苦,为了学生泪飞舞;累不累,为了学生心操碎;烦不烦,大量作业改不完;顺不顺,累死累活无人问;好不好,量化成绩见分晓;嗨呀嗨,老师上班真苦恼!”一则短信让笔者感触颇深——教师难当啊!有人说:“现在的教师是夹着尾巴做人的。”我看是一点都没说错,大家可以看看,但凡哪里发生学生出逃事件了,一定会有大报小报猛批相关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某某学生跳楼自杀了,一定会有舆论谴责相关教师在几星期以前骂过该生什么了或者动过该生一指头了。学生的安全也与教师挂起了钩,教师兼保姆的身份的确让教师有了更“崇高”的地位,学生失踪,家长首先告的是教师。教师究竟能不能完全“看住”学生?不知道是否有人认真思考过?学生成绩与教师教学相关度也似乎比以前更高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一语,即是证明。  
  素质教育的推行,新课程改革,减负的呼声,此起彼伏的教育改革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的重视与推崇,表面“繁荣”的教育政绩掩盖了教师无奈的叹息和手足无措的慌乱。面对种种指责,众多“专家”的建议,层出不穷的各类教育教学模式的推广,可怜的教师一筹莫展,不知从何改起。学生不敢管了,课堂不敢讲了,作业不敢布置了,辅导不敢施行了,一切都要求老师用最短的时间教出最好的学生,层层的政绩把老师推到了“前线”,乱哄哄的课堂成了培养学生“个性”的场所,随便走动的教室成了学生“自由”的象征,与老师的课堂对抗成了课堂“民主”的体现……殊不知,这样的情形正在培养着某些让人担忧的东西。 
  教育改革并非没有必要,推崇人性化课堂、人文化课堂是当前教育的大势所趋。但需要指出的是,人性化、人文化的氛围,是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尽力摆脱既往某些陷于沉闷的、程式化的、从头讲到尾的、灌输式的、耳提面命教训式的教学或管理习惯,学会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这些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良好初衷的教育改革下到基层往往会走向某种极端,片面的单方面行为,打破了师生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和谐,造成课堂“面目全非”。已经有不止一位教师抱怨,现在很多小孩说的话常常能把老师噎得郁闷半天,但老师还根本不能生气,还不得不违心地去取悦学生以及学生背后站着的家长和社会舆论。这仅仅是在学校或者课堂上,再看看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打破“铁饭碗”,唯有教师行业还相对稳定,虽也实行聘任制,但终究不像其他职业一样容易解雇,教师给公众的印象仍然是“终身制”,因而,教师这一职业无疑成了众矢之的,加之教师与公务员搭上关系,工资水平有所提高,于是教师职业就成为公众既羡慕又“嫉恨”的目标,一旦出事,舆论首先指向教师也就理所当然了。尊重教师、提高教师地位的举措反而加剧了对教师的“恨”。教师的尊严和主导地位当然无法得到完全的保障。只要教师的尊严和主导地位得不到保障,某些表面上绝对正确的理念越过边界,那么学生的所谓“张扬个性”的合法性就会被无限制地夸大,教师的郁闷和屈辱也就不可避免。  
  一切都再明显不过,以物质为基础的“尊师”能唤起学生的多少钦佩和敬仰?“不尊师”之“恶行”难道还会是“偶发”么?难道我们不该三思吗?  
  当代学生人文素养  
  缺失的成因  
  朱晖(浙江省湖州市十一中)  
  “海艺辱师事件”发生了!我不意外,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生!  
  要指责这几个孩子,还不如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几个学生丢掉了最起码的尊师礼仪?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背离了最根本的道德底线——尊重他人的人格?我们的教育应该时时刻刻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工具”。而从这几个孩子身上,我们很痛心地看到了人文素养的缺失。  
  辩证地看,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错都归咎到孩子身上,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不可否认正是这方方面面的不和谐才造成了这起恶性事件。  
  一方面,独生子女的身份,“4+2+1”的家庭结构形式,使得1个孩子处于6个成年人的关爱中。在家中,他们是被重视被关注的中心,6份关爱为他们尽量阻挡所有的坎坷。在家中,他们可以犯错,可以被轻易原谅,他们可以随意地找到借口,去避免挫折,他们的生活中有泛滥的鼓励和廉价的赞扬。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这样的孩子必然是脆弱的、自我的,当遇到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困难时,他们或者躲避退让,最终成为忍气吞声者;或者气恼狂妄,用冲动的方法解决问题。更严重的是,在极端宠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自觉不自觉就形成了别人必须听命于我的错觉。他们总认为别人会谦让,他们把这种错觉带入了校园,遇到矛盾,永远在找别人的茬,他们希望别人会忍让,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觉得与别人很难沟通,与家里很不一样。他们中的有的人凭着强横成为头领,有的人却因为懦弱胆小,沦为跟随者。缺乏主见和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使有些学生心情郁闷,没有心思学习;同时,因为缺乏意志磨炼,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只会抱怨逃避,最后沮丧灰心,极度厌学。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导致道德教育的缺失。国家统计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应试教育严重影响孩子德育素质。有56.9%的成年人认为“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是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有近六成的家长和70%的高中生、55%的初中生、38%的小学生认为现在的课业负担较重,仅有8.6%的学生认为比较轻或“很轻”。有80.9%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假期主要是“做家庭作业”。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各级中小学校和学生家长只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和对孩子良好价值观的塑造。能考高分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也导致了德育在许多学校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因为只有中、高考的必考科目才是“正课”。在家中,孩子的学习成绩是重中之重,是家庭“天空”的晴雨表,主宰着家中每个成员的喜怒哀乐。只要不影响学习,孩子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被纵容;只要为了学习,孩子就要牺牲合理的休闲、正当的爱好甚至必需的休息。在学校,跟中考有关的课是必须要上的,甚至要加班加点,而音乐、美术、体育都变得可有可无,班会时间被挤占,课外活动被侵吞,教师承担着大量教学任务,筋疲力尽,放在思想教育上的时间寥寥无几。虽然我们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但现行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甚至也没能与智育放在同等的地位,德育处在被漠视或弱化的尴尬局面。  
  同时,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挑战。中国古代称教书者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尚书•泰誓》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跪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  
  尊师、敬老,是为人最起码的道德。而这群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竟如此放肆地咆哮课堂,侮辱、戏弄古稀教师,这难道不是丧失了最起码的德行吗?再看看现在的校园吧:直呼老师名字甚至不雅的绰号的,有之;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视为陌路的,有之;老师批评指正他的错误,不仅不接受,反而恶语相向的,有之;更有甚者,在受到老师批评之后,觉得丢了面子而对老师大打出手者,也有。这些,难道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吗?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可尊师重教这一礼仪,如今安在?但能全部怪学生吗?现在部分家长,成长于“文革”时期,深受反文明、反知识思想的熏陶,文化程度低、个人修养差,缺少尊师重教的习惯。老师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单独在校内外见到老师还能打声招呼,但学生要是跟家长在一块,好多家长在明知老师身份的情况下对老师视而不见,孩子也跟着学样。现在多数家长对自家孩子的不尊师言行持默许态度。当哪一天他听到老师报告孩子打架了或是闯了其他祸时,只会将责任往老师身上推,认为学校没有教育好他的孩子,一味埋怨学校及老师。殊不知,父母乃子女第一任老师,身教比言传更有影响力。有些家长财大气粗,对老师横加指责,这时候,我们还能期望他的孩子尊重老师吗?再次,舆论误导人们对一些教育理论歪曲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说法,让多少老师蒙冤,多少媒体就是揪着这句话不放而大做文章的。当然,学生自身也有责任,厌学心理导致他们对学校、教师、学习都没有兴趣和好感,尊师重教也就成了只存在于校规校纪中的一句空话,但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仍是多方面的,不能光叫学生买单。  
  最后,我们不能回避一个问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视频中,年已花甲的孙老师对整个课堂失去了必要的控制力,也是导致课堂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也许,我们去责备一个已承受侮辱的老教师有些残忍,但作为一个教师,他有责任维持课堂纪律,让他的教学充满吸引力。当学生对教师产生敬重、喜爱或欣赏的感情时,我们还需要担心课堂纪律吗?还会发生视频中让人悲哀的一幕吗?视频中的学生是职高生,很多职高生上学的目的是混日子,他们考不上高中,又不能在社会上闲逛,许多人就被父母逼迫着上学,而且,中国教育的确还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在重点高中、重点院校读书的学生似乎就注定了有美好的前程,而那些所谓比较差的学校里的学生,交着高昂的学费,面对的却是无望的未来。他们很容易放弃自己,破罐子破摔。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更需要高超的教学技能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一个颤颤巍巍、疾病缠身的老教师,即使心有余也是力不足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海淀区某艺术职业学校的领导在管理上存在着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错误。既然学校的态度是这样的,那么,学生不认真学习也就不足为怪了 
  现今的学校教育,我们总是要求循循善诱,禁止体罚。我们看到视频中的孙老师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在学生的“过度活泼”面前,和颜悦色,真是让人佩服。在记者采访时,孙老师说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爷孙关系,的确让人尊敬,但爷孙关系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师生关系。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想想学生们毕业后,跨入社会,等待他们的是各种处罚制度,那么,在他们还呆在学校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教育形式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呢?一味说服,忽略严格,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  
  对“辱师”事件的冷思考  
  谢建军(湖北省长阳县正湾镇中心学校)  
  当人们认为北京“海艺辱师”事件只是局部地区的意外灾害而心存侥幸时,6月11日,重庆晨报报道了一起学生课堂打牌、教师制止时遭到学生辱骂的事件。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师的工作和地位正在被无情地边缘化。教师已经褪去了“尊严”的光环。  
  有人指出:“当前的媒体对于教师的正面形象宣传不够,对教师的批评太多,没有很好地树立教师的形象。”经过公众讨论,“要使教育在全社会都受到尊重,就要维护教师的公众形象”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教师是怎样失去“尊严”的,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并非所有的对教师的负面报道都是空穴来风。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个幼儿园教师给一个孩子写了一首类似打油诗的评语:“小孩自立能力比较差,吃饭有时用手抓,睡觉时候他要唱歌,吃饭时他要画画。希望家长和我们配合,使您的小孩能茁壮成长。”家长看后懵了,只有在心中祈祷:儿子,你得赶快自立,等你自立了,好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这样的报道我们不能说不属实,但问题是报道后,就有人错误地认为大多数教师都是这样做的。  
  对教师的正面宣传不够,人们的认识出了偏差,教师在自己的定位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差。这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一个秋后的傍晚,无聊散步的我发现一群老师围着校长,喜气洋洋地议论着什么。我问,是不是这次调资不是空调了?他们都笑而不答,要我猜。他们要我买烟了就告诉我。可怜的我以为伙食补助要发了,居然迈开腿向商店跑去。末了,他们告诉我,我们学校有一个女同学怀孕了。呜呼!原来如此。我不明白这么多人这么高兴居然是为了这么一件事!特别是当有个老师说,我们的校长要当姥爷了时,哄笑到达高潮,让我恍如是在日本看电影时的鲁迅。那是我们的学生啊!要得到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必须从尊重受教育者的尊严开始。我们的教师们难道不懂得这个道理?  
  痛定思痛,现实版的畸形教育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实说,我就是看上这句话而登上讲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突然发现教师这样的光环已经褪去,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莫名的恐慌。现在,如果要我真实地说出对现实教育的感觉,那我就不得不说教育已经成功地从“素质教育”过渡到“应试教育”了,而且,其成功的含金量颇高,其着陆的安全系数几乎可以打上满分。每当我给学生介绍“我们读书的时候”的那些事情时,他们都会睁大一双发现新大陆似的眼睛,惊讶、激动、羡慕。  
  最近,上级要到某校检查。听说要搞学生访谈。一位领导这样训话:“我们一天有几节课,带晚自习!”“12节!”“不对!一天10节!其中有两节是你们做作业的课,没有老师进教室!谁在笑?我给你们说清楚,谁这次说错了。综合素质评价直接定D等!”学生有点茫然,“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课堂上和课外的迥异说法,削弱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同时,一些所谓管理手段将教师的工作量化、公式化、格式化,导致复杂的教师劳动被简单化,从而使教师对工作的认同感下降,教师也就只能收获庸常和无奈,甚至失去尊严。  
  我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回头看看,有点后悔。有人说不要相信所谓“为人师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类的鬼话。教师只不过是一个行业而已,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完全可以活出自己的个性与风采。这我也同意,但前提是要真正理解传道授业解惑。正如我们都谈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我们的本职工作都做不顺心,怎敢奢谈?  
  要捍卫教师的尊严,我们就必须回到教育发展的原点,当教师对自己劳动的主体价值逐渐淡化时,教师的尊严肯定就有被颠覆的危险。教育质量的提高靠什么?靠教师。只有立足于提高教师素质,才能造就有尊严的教育。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可笑 于10-30 14:21发表评论: 第3楼
  • 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种话的人是不会教育的人说的话。
  • 网友 于10-30 14:16发表评论: 第2楼
  • 老师现已成为弱势群体的代名词了,悲哀啊!
  • 这事还少吗? 于10-29 10:26发表评论: 第1楼
  • 为什么只有在北京发生的才称为辱师?其它地方发生的这类事早已见怪不怪了,温州一所学校校长被杀害,又怎么来分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