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功用价值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1/1 19:09: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35
  中华民族文化,目前仍处于鱼龙混杂、精华与糟泊共存、渣石与美玉浑然一体的状态之中。几千年的专制统治,和没有宽松的环境,无法作出客观的评说。今天来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为的是以史为鉴,以人为镜,以明现实和未来,把握住中华民族发展的大势,使其不堕入王朝更替的恶性循环之中。
  注重历史,注重本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中国历史上自有文字就有记录历史的史官。史官秉笔直书,许多皇帝也无可奈何。如宋仁宗因怕背历史的骂名也只得收敛自己的行为。从孔子首编《春秋》,继而左丘明的《左氏春秋》,与战国末年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立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明代的《永乐大典》,及清代的“四库全书”。这些文库,均是记录中国历史事物的集大成者。从民国始起曾多次出版和印刷了历朝的“二十四史”。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更反映了他对历史的重视与尊重,表现了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有独钟。学习历史才能懂得中华历史文化,就可以识别那些浑水摸鱼、以兜售自己私货而行窃天下的人。
  孔子的《易经》与儒家文化体系
  春秋末年,“礼崩乐溃”。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鼓吹“小康社会”,他带领他的弟子到处游说,由于无人理睬,行色匆匆,忙忙如丧家之犬,后来他就从事教育,并得《易》与学《易》。孔子在《论语。述易篇》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他也说过:“五十而知天命”。《易》以道阴阳、穷变化之理,与时偕行。因之史称孔子为“时之圣人”。孔子嗜好《易》,读《易》,用于系《周易》竹简的绳子也断了多次。儒家六部经典即《礼记》、《乐典》、《诗经》、《书》、《春秋》、《易经》。《易经》列六经之首。孔子注释《易》,作《彖》、《系》、《辞》、《象》、《说卦》、《文言》等共十篇,以说卦象卦德。《周易》的传播如鸟添翼,儒家称之为“十翼”。“十翼”是孔子注释的《易经》,称为《易传》,也叫《易大传》。孔子是《周易》义理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从定义推理,开创了他的儒家学说。到汉武帝时,大儒董仲舒将公羊的“五行学说”纳入《易经》,造“天子受命于天”论,致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建国子监,设“经学博士”,开“经学仕途”。《易经》从而成为“易学”。从此,为经书中的一句话,引经据典的文章往往有数十万言之多,开创了“引经据典”不良学风和文风。西汉的经文学家,开启了中国思想文化脱离实际的先河。圣贤之道、经典之义、祖宗之法、皇帝天子之御口,成为历代判断是非的标准,成为“唯书唯上”的哲学,从而僵化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两千多年来,其思想不断被“借尸还魂”,延续不断。有关注《易》、解《易》的著作和图籍,到清代已有6000多种,汗牛充栋,成为中华文库的重大部分。
  孔子及其儒家哲学就是“唯书唯上”,以之去认知世界和强奸客观世界和客观事物。他是教条主义哲学的缔造者。
  老子《道德经》与道文化
  比孔子大几岁的老子李耳,以物象的形而上的“道”这一概念作为论点,根据他在周王朝任守藏史官时所得的知识,以破解天地间事物的本源,而建立起他的学说,其影响很大。他在西出函谷关之前,应令尹的请求,写了五千文字的《道德经》。他用深邃的哲理、恰如其分的比喻、流畅的文字,概述了天道、地道、人道。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宇宙事物运动的自然法则。
  《道德经》是一部上述天文、下述地理、着意于人道,笼盖宇宙哲理的哲学巨著。它阐述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医学、文学、艺术、伦理、也成业、理家、修身等事物发展之道理。是哲学的开元经典之作,是诸子百家开创的各    文化学说的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道德经》一书曾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世界十大奇书之首。汉、唐两代初期采用老子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同归于静”的方略,创造了中华历史上的两个辉煌的时代。法家的韩非、李斯,军事之圣孙武,医圣扁鹊、孙思邈,诗圣李白,画圣吴道子,字圣王羲之,政治家范蠡、张良、诸葛亮、魏征、李泌等的成功与全名节,无一不得益于老子的哲学思想。本土宗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道德经》为圣经,从而形成了中华文化三大支柱之一。
  老子的哲学是引导人如何去感知与认识客观世界与客观事物的哲学方法,是属唯物主义范畴的辩证法。
  春秋时代,诸子百家,创作了中华哲学的“子学时代”,孔子的儒家,墨子的墨家为显学。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儒家“经学”的一统天下。
  “唯书、唯上”,抱残守缺的两汉经学,在魏晋时已被玄学所取代。脱离社会实践与民众苦难,一味追求个性释放的玄学,已逐渐失去了“道法自然”的宗旨。道教也失去他哲学的内涵,形成神仙鬼怪之教,而濒于僵化。佛教主宰了中国社会。他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出现唐武宗、周世宗的灭佛行动。战乱也推残了佛教。自宋以后,汉传佛教佛教的形成,悯天尤人的佛教在民间的传播,经世不衰。理学歧化成礼教,它成为专制主义者的统治工具,牢牢地控制了中国社会。而王阳明的\"求至善 致良知 存天理\"却在海外成为经济发展国家的民族哲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