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祥:“四书五经”是中华传统文化必读物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1/16 8:51:2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47
问题1 少
教材古文少懂古文的人少记载古代优秀文化的资料更少
我国对传统文化弘扬不够
成都商报:您觉得我们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高占祥:首先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弘扬得不够。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许多思想在国际上都被认为是金科玉律。而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许多闪光的东西丢了。在学校里,古文篇章大大减少,再下去,学生将来连古文都读不懂了。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能教的老师越来越少,青年懂得越来越少,课文越来越少。
我花了11年写《人生宝典》,就是发现、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优秀的道德伦理、传统美德,我写的时候,跑遍了书店,找不到更多的资料,有的是我去新加坡、马来西亚找到的,他们那里都比我们要强,有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
问题2 缺
投入不够多战略规划不够远道德教育不够配套
倡导的竞争不过非主流的
成都商报:传统文化的确非常重要,那么,在现行的文化体制方面是否也存在问题?
高占祥:这就是我要谈到的第二个问题,国家和地方文化领导体制的错位。这种机制错位,不利于解放生产力,不利于发挥文化力。此外,国家倡导的文化,竞争不过非主流文化。因为,国家倡导的文化需要有一定的资金、设施,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力量不够,如群艺馆、文化站,都办不过市场上的民营的。
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一个国家的文化力要更好地提升,应该有文化战略安排。这个战略安排应该包括,国家文化事业整个大的格局,投资的比例,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等。现在,我国文化的十年发展规划都没有,而五年更是一晃就过去了。
应该说,过去,我们的启蒙读物是非常配套的。而后来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教育内容缺乏连续性,教材缺乏稳定性,教育手段缺乏生动性。
问题3 空
“五讲四美”没火、概念化口号化空洞化没人喜欢
意识形态性太浓缺乏持续性
成都商报:上个世纪80年代,您在团中央工作时提出“五讲四美”口号,风行一时,但现在又没有人讲了,能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吗?
高占祥:当时我们组织团中央的干部兵分几路到各地调查,发现青年道德滑坡,青年犯罪率上升,青年不尊重老人、说话带脏字、动不动就打人,环境脏乱差。后来将从全国各地寻找的好经验总结来总结去,来了个五讲五美,就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还有一个仪表美。但最后一个仪表美,就是通不过,反对意见说,现在青年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了,你还提倡仪表美,将要把青年引向何方?
五讲四美那一段很红火,容易记,被大家掌握,但没有坚持更多的时间,就是内容缺乏持续性。概念化,口号化,空洞化,青少年就不喜欢。现在,概念化的东西太多,特别是道德教育领域。这种道德伦理教育,如果意识形态性太浓了,道德教育就不稳定了。
四书五经是中华传统文化必读物
成都商报:近年来,央视百家讲坛,易中天、于丹讲三国、论语,非常火爆,掀起了国学热。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高占祥:关于传统文化,我觉得,近年来已经逐渐被领导、学者所认识和重视,这是可喜的现象。
比如百家讲坛,已经成了一个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品牌,比如孔子学院,全球现在已有近200所,另外,出版业也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的读物,如四书五经,我还编了一套。你要想了解中华文化,却连四书五经都没读过,没有很好地思考过,就说不过去了。
美日重文化 值得“拿来”
成都商报:什么是文化力,您能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下吗?
高占祥:通俗地讲,文化力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可以在经济建设中起先导作用,这是过去没有提过的,在思想建设中起感召作用,在环境建设中起辐射作用,在人才建设中起催化作用。所以,文化力对于一个人来讲,它是支配和改变你的命运的一种巨大的力量,将伴随你一生。
拿我个人来讲,我9岁当童工,上了5年学,后来之所以能够改变我的命运,从一个童工,到了最高的文化机关,这是什么样的力量使然?主要的是文化。
同时,对于地区和国家也一样。一个地区要富裕起来,要靠文化,有了文化穷不久,没有文化富不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又好又快,国民素质要好,就要靠文化来提升。
成都商报:按照您的说法,中国有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史,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完全应该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最强大的国家。
高占祥:从历史上看,中国之所以能够走在世界前列,就因为中国有四大发明,这归根结底在于文化,在于文化力使它具有了创造力,中国的文化力的提升,才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问题是,比我们历史短的国家,比如日本、美国的社会发展比较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了文化的先导作用,也就是说,日本和美国都比我们要早意识到文化先导力的作用。
成都商报:您的意思是,我国落后于美国、日本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文化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方面的先导作用,也就是说,它们比我们更重视文化的作用?
高占祥: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经常提,经济建设搞好了,文化就会上去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就会带来社会主义文化的高潮,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会带来文化的伟大复兴。这是对的。但是,是不是还应该反过来讲,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也会推动和促进中华民族事业的繁荣和振兴。
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美国、日本的发展进程告诉我们,文化力特别重要,文化的复兴,可以推动经济、科学的整个振兴和繁荣。
最有说服力是欧洲的文艺复兴,那就是文化先导力。有了文艺复兴,就带动、促进了欧洲的整个繁荣,而且,它的影响力不仅仅在欧洲。
“奇人”高占祥
许多人认识高占祥,不是因为他曾任过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而是通过他的著作、诗词、书法、绘画、摄影以及各种文化活动。他在人们的心目中与其说是一个管文化事业的官儿,不如说是一个文化人,一个文化“奇人”。季羡林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高占祥同志,当代《畸人传》或《无双谱》中人物也。”
学习是生命的奠基石
高占祥出身贫苦,9岁当童工,正正规规上过的学加起来不过5年。全国解放后,他凭着几年的私塾底子,考入了五四一厂,当了一名制版工。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有一句口号:“共产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生性好强的高占祥,深知自己文化知识的不足,于是报名进了文化夜校,同期还参加了厂里为劳模办的文化培训班,就这样完成了初中课程的学习。1958年,他考入了北京宣武红旗夜大,这在当年是北京唯一的一所承认学历的业余大学。高占祥一学就是4年,下班后从食堂买两个馒头,在厂门外小店买5分钱的花生米便是他的晚餐。文化学习像一块磁石般吸引着他,通过不懈努力,终于以优秀的成绩取得了中文系的毕业证书。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下,他对俄文又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在俄语系又学了3年,取得了该校第二张毕业证书。他上夜大上出了瘾,从“文革”前就上,直到担任领导之后。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晚上,竟把妻子一人丢在家里,自己跑到夜大听课去了。
高占祥在担任团中央书记时,还坚持上夜校学习日语,而且还拉上刚刚从部队回来的儿子高飞,父子同班共读。不认识他的人都以为他是个老工人,并为老师傅勤奋自学的精神所感动。高占祥总是挤出分分秒秒学习,夜校学,坐车背,吃饭想,睡前听,有空写。就这样,在大学日语考试中拿了100分。见过他的日本朋友都说:“高先生的日语讲得很好!”推测他受过专业训练。
天道酬勤,他靠自学掌握了文学、美学、哲学、历史、俄文、日文、园林、书法等,通过严格的考试,拿到了3门学科的大学文凭。
高占祥很讲究学习方法。他有一个卡片柜,装有上万种卡片,分类整齐,品种丰富,有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人才的、文艺的以及决策的、信息的、教学的等。他说,这是他发明的“土特产”,不登大雅之堂。有时灵感一来,迸发出思想火花,他都记录下来;如果在梦中出现,他也要立即起床,把它们记录下来。他常说:“如果不记录下来,那么,思想的火花会熄灭的。”
高占祥从担任各级共青团的领导工作,到担任河北省委书记,以后又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幽默地说:当个文化官儿,真是“早起有人催,走路有人追,吃饭有人陪,看戏没法推”。尽管这样,他依然苦学不辍,辛勤笔耕。有人不解地问道,你工作这么忙,怎么还又学习、写书呢?他的回答总是三个字:“挤时间”。他每天5点钟起床,从5点半学习到8点,中午学习半小时;晚上10点处理完工作,再学习两个小时,一天能学5个小时。星期天学,出差学,坐汽车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话。
高占祥给自己做了这样的总结:“我的一生靠苦斗。学习是生命的奠基石,苦斗是命运的救生圈。”
描绘多彩的人生
著名作家杨沫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占祥同志最使我钦敬的是,他在繁重的领导工作之余,仍在奋力笔耕,他不仅是一位对文化领导业务认真钻研,有成就的领导,而且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门类都有丰富的知识,有自己的见地……”
高占祥是个“杂家”,在诸多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
他著作等身,多年来出版了《浇花集》、《春泥集》、《苦耕集》、《微言集》、《微风集》、《细雨集》、《恪守篇》、《论文化》、《处世歌诀》、《人生宝鉴》、《文坛百论》、《文艺漫笔》、《社会文化论》等,涉及领域之广、艺术门类之多、文化现象之繁,实属罕见。有很多人问过他同样一个问题:你是在什么时候完成写作的?他的回答是“今明两日之间,子丑二时之后”。他的杂文《当说必说》收进了高中语文课本;散文《梦里依稀慈母情》获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征文一等奖。他耗费近3年的业余时间,披检700余种书籍,汲取传统道德修养、伦理文化,写出1000余字共250句四字格言《处世歌诀》,对社会的文化启蒙和人生引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之后,他焚膏继晷,孜孜不倦写出了34万字的《人生宝鉴》,该书被评为中国青年优秀读物。
“好景还须题好诗,书生得句胜得官。”高占祥的这两句诗,道出了他对作诗的痴迷。他的四句七言韵律诗集《咏荷五百首》,以独到的视角、奇妙的构思、率真的情怀,塑造了与生活与艺术与自然与情感相融合的诗美的境界。古往今来,能以荷花为题作出几百首诗的没有记载,因此,这一诗集被评为吉尼斯世界之最。他还出版了《高占祥诗选》、《微笑》、《丰碑颂》、《高占祥论诗》等诗集和论著。由他作词、关峡作曲的《公仆赞》,荣获全国MTV金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身为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长,摄影不仅是高占祥的一大嗜好,而且是他的责任所在。他爱摄影爱到了忘我的境地。为了拍到“昙花一现”,他会半夜爬楼敲人家的门。拍摄荷花很难,以至于目前没有专职摄影家敢以荷花为题去拍一部集子,然而他做到了,《荷花摄影集》拍得很精、很美。他的《菊花卷》将菊与自我情感相融,体现出现代人的精神风貌。此外,他还拍摄了《牡丹摄影集》、《人物摄影集》。高占祥个人大型摄影艺术展,曾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深圳等省市以及香港、日本等地举办,一时成了当地的文化亮点。
“墨染三池水,笔下能生花。一勤敌万难,苦练出英华。”这是高占祥练习书法的写照。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工作再忙,午夜12时以后,读帖临池,是他的定量作业。他情于翰墨,书法从柳体入手,对历代书法家多有涉猎,《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更是研习不辍。抽空就练,甚至坐在汽车上也拿着字帖边看边在腿上写,用心揣摩,领悟其道。他真草隶篆不仅样样拿得起来,而且自成风格,还出了一本字帖《高占祥书法集》。1994年,他的100幅作品在香港展出,最高达31万港币一幅,所得之款,全部献给香港博爱医院,用于资助建敬老院。1995年,《高占祥书法集》被美国总统图书馆收藏。老布什、卡特来信感谢。他的书法作品受到普遍关注,至今已被20多个国家收藏。
高占祥57岁时,北京举行国际标准舞大赛,为了表示我们国家对此项活动的重视,他竟选择了“露一脚”的方案———为大赛跳开场舞助兴。为此,他整整投入了一年的时间,中午练、晚上练,一招一式,决不马虎。自己练分解动作,让妻子陪着练全套动作。脚趾间的创可贴全年粘着,夏天的衣衫一件件湿透。功夫不负有心人,开场舞以其潇洒、飘逸、规范的舞姿震动了在场的各国舞蹈专家和新闻记者。一位英国官员说有3点没想到:一、他敢跳,二、他会跳,三、他跳得这么好。一时他被各国的舞蹈专家们称为“舞蹈部长”。高占祥以他的实力,成为拿到英国皇家舞蹈协会会员证书的两名华人中的一名。为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他担任了中国国际标准舞协会会长,还办了国际舞蹈学院,任名誉院长。
迎来沉甸甸的金秋
“过去是种好‘责任田’,现在我要加大‘自留地’的耕作。我现在写诗、写小说、写杂文、写书法、摄影、画国画、画抽象画、画油画。我又制定写出15本书的计划,近几年出版了书法集、绘画集、杂文集,包括理论方面的。官位不是一辈子,只有学问才是别人偷不走的财富。这几年是艺术的丰收年,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到来了。”透过高占祥的一席话,看到这位年近古稀之人身上的青春活力。
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多年,比在职还忙。目前担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会长、中国社工委名人协会会长、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主席等10多个组织的负责人。他要把他管辖的社团建成一流的社团,突出六个字:“守纪、守法、奉献”。去年文化部评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为优秀社团。
当下,他正在忙着筹建中国文化产业商会。“建立文化产业商会是适时的。商会是民间组织,是政府的缓冲带。一些政府不便做的事由商会出面解决。利用两种资源,占领两个市场,获得两个效益,作到名利双收。”高占祥踌躇满志,干劲儿十足。
高占祥热衷于公益事业,他要搞展览,准备拍卖一些书画,筹建10所小学。他发起支持西部地区2000个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大概要6000元,他自己就支持了7个。他给街道捐书,给舞蹈学院捐书总数达1万多册。“我这几十年是买书、读书、写书、捐书,这就是我的‘四书’。”
高占祥对文化事业有他自己的见解,他出了60本书,相当一部分都是论文化。他认为文化对经济有先导作用,对人才建设有教化作用,对于环境建设有辐射作用,对人际关系有亲和作用,因此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是一条特殊的精神纽带,是一架价值无法估量的平衡仪。前些日子他起草了一篇论“和合”文化的文章,还没出笼。他说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他在海峡两岸的研讨会上发表演说就叫和而不同,一国两制。今年民族文化促进会还要参与两岸研讨,他还要谈和合文化。
“中国是文化大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56个民族文化,有无数的名胜古迹,中国文化太丰富了,外国太羡慕我们了。但中国却没有一个在世界上有名望的奖项,比如诺贝尔、奥斯卡等。我们为什么不设华人大奖呢?最近我们准备设立一个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大奖,再建立一个亚洲文化联盟,然后搞文化产业,搞交流。”他的心气儿特高。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高占祥认为,人的一生有3万天,一是学习准备阶段,二是施展才华阶段,三是总结升华阶段。生命进入倒记时,要珍惜每一天,做自己想办的事。“我要经营好自己的‘自留地’,迎来人生一个沉甸甸的金秋!”(据2005年05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鲁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