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散文和他的小传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2/10 9:39: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93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始于 20 年代中期。他在描摹人生世态时,思想上是存在着矛盾的,他多少也看到了世间的黑暗,却又往往逃避严酷的现实。他先神游于儿童的世界,他自称是“儿童的崇拜者”,赞美儿童“彻底地诚实,纯洁而不虚饰”,认为儿童有着“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成人却“因了世智尘劳而蒙蔽,斯丧,是一个可怜的残疾者”。他“觉得孩子们都有大丈夫气,大人比起他们来,个个都虚伪卑怯”。 赞美儿童,并不能使他对人生作出圆满的答案,于是他就跌入了宗教的罗网。对于艺术,他认为, “风景只宜远看,不宜身入其中”, “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他主张“远功利”, “归平等”, 由此从艺术中“可得到自由的乐趣”, “天真的乐趣”, “调剂平时生活的苦闷”。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追求着一种闲情和逸致,有时候在作者娓娓的叙述中,也显示出了一种感人的情调。像《山中避雨》写他在杭州的山中茶店避雨时,因为拉起胡琴,引起了村中不少年轻人的喜悦和共鸣,竟至在雨中依依惜别,写得情意绵绵,令人吟味不止。 
  丰子恺的散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这是他的作品在读者中有较大影响的重要原因。他总是用明白如话的文字,将对象描摹得细腻生动,颇具神韵,在婉曲的叙述中又夹以议论, 因而于素朴与隽永中含有哲理的意味。 
  丰子恺是夏丐尊的学生,他的写作“是在夏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之下学起来的” ( 丰子恺《悼丐师》 ) 。他们的文字都得力于中国古代的笔记散文,都是那样简洁和老练,然而他们一个是偏重于说理,另一个却偏重于抒情,在艺术风格上既有相似之处,却又有很大的差异。 
  ( 摘自林非 {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版,标题为编者所加 ) 
  丰子恺小传 
  父亲于 1898 年 ( 清光绪二十四年 )11 月 9 日生于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 ( 今桐乡县石门镇 ) 。祖上在石门镇开一家小染坊。祖父名丰璜 ( 宇斛泉 ) ,长于诗文,于 1902 年乡试时中举人。父亲是祖父的第七个孩子,是长子;父亲的姐弟大多夭折早亡。父亲 8 岁时,祖父就患肺病去世。 
  父亲 9 岁时进私塾读书, 12 岁入石门湾西溪小学。 1914 年他 16 岁时,到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浙江第一师范的教师李叔同先生 ( 后出家,法号“弘一法师” ) 教他图画、音乐,发现他的才能,鼓励他向绘画方面发展。李先生不但精于图画、音乐,也擅长戏剧、文学、书法,对父亲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1919 年父亲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后,在上海专科师范任教。 1921 年初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参加洋画研究会与音乐研究会。年底由日本返国。 
  1922 年,父亲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这时开始作漫画。有几幅画发表于 < 我们》杂志上。 1924 年父亲辞去春晖中学职务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 1925 年父亲的漫画在郑振铎主编的 ( 文学周报 ) 上连续发表,称为“子恺漫画”。 1925 年 12 月由文学周报社出版 ( 子恺漫画 ) , 内收画 60 幅,这是父亲的第一本画集,也是中国的第一本漫画集。 
  从 1926 年到 1937 年间陆续出版的画集有《子恺画集》、 《护生画集》、 《学生漫画》、 《儿童漫画》、 《都会之音》、 《云霓》、 《人间相》等。其中除描写诗词意境、儿童生活与学生生活的画外,有大量的画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与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同一时期中父亲出版了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 《车厢社会》等,又出版了大量的音乐书与艺术理论书,如《音乐入书》、 《中文名歌五十曲》、 《近世十大音乐家》、 《西洋画派十二讲》、 《艺术趣味》、 《艺术漫谈》等。 
  1937 年抗战爆发。 11 月,父亲率全家逃难。从故乡出发,经江西,到达湖南长沙。后迁广西桂林。 1939 年春,父亲受浙江大学之聘,到广西宜山浙大任教。后随浙大迁往贵州遵义。 1942 年秋,父亲到达四川重庆,任教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一年后辞职,在家著述为生。 抗战期间父亲在西南各省出.版的画集有《漫画阿 Q 正传》、 《大树画册》、 《客宙漫画》、 《画中有诗》等。 1941 年在遵义绘成《子恺漫画全集》,至 1945 年 12 月由开明书店在上海出版。 《全集》共分六册,收画 424 幅。 
  1945 年抗战结束,次年父亲回到杭州。 1946 至 1948 年住在杭州期间出版的画集有《又生画集》、与彩色版《子恺漫画选》等。 
  建国后父亲一直住在上海。任上海市人民代表与政协委员,又任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 1960 年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大部分时间在家著述。 
  建国以后父亲主要从事翻译俄文与日文的文学作品。译有《猎人笔记》、 《夏目漱石选集》、 《源氏物语》等。画集方面出版的有《绘画鲁迅小说》、 《子恺漫画选》 (1955 年 ) 、 《丰子恺儿童漫画选》英文本与印尼文本 (1956 年 ) 、彩色的《丰子恺画集》 (1963 年 ) 。 
  父亲一生著作丰富,共有 150 多种。他在绘画、文学、音乐、书法、艺术理论与翻译等各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他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 “十年浩劫”期间,父亲被林彪、 “四人帮”加上莫须有罪名,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备受摧残。 801970 年初他患重病,卧病半年。病愈后,他不顾林彪、 “四人帮”的迫害,仍坚持作画,并从事翻译。但由于长期受折磨,患了肺癌。 1975 年 9 月 15 日,父亲在阴霾蔽日的情况下含恨长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