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徐悲鸿成长经历给我们的昭示

作者:宋佳霓  时间:2007/12/11 21:48: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53
  徐悲鸿是大画家,他的成长经历昭示给我们的是什么呢?课文节选部分讲得是20岁的徐悲鸿在大上海谋生求学的经历。他怀揣着留学欧洲的梦想,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却由于缺衣少食而面临着寒冷和饥饿的威胁。但他依然坚持着去商务印书馆的门市站读,依然找机会上法文补习班,他没有因环境恶劣就放弃自己的梦想。课文中还写到了他的求职失败的经历。当我们都为徘徊在上海街头忧心自己生计没有着落的徐悲鸿感到担忧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他是那么高兴,连带着我们这些读者也为他高兴,以致于总是悬着一颗心觉得事情不会那么简单。果然当噩耗传来的时候,我们都几乎要为他放声痛哭了,及至于他站在黄浦江边的时候,真得也觉得他的人生没什么希望了。可是他想起了老父亲的临终嘱托,想起了家中的母亲和弟妹,想起了自己肩头的责任,于是他又挺下来了。“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是懦弱啊。”这句话支撑着他继续走下去,让他有力量再同现实的苦难斗争。让他如路边被人踩过的野草一样,仍旧要向着广阔的天空,向着阳光雨露探出头来。于是他二次又来到了上海,这次他的目标是北京。他为人是有一些固执的,这从他和那位好心的富商的对话中就能看出来。但毕竟他在上海安顿下来了,尽管条件很艰苦,但他没有放弃,也没有气馁,从没有停止过自己向目标进发的脚步。白天做画,夜晚就跑出去补习法文。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依然会想办法找出路,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实力获得了认可,从而找到了一份可以糊口的差事。并且有勇气为自己的目标而大胆的尝试,所以他考入了震旦大学法文系,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终于在度过了重重的暗礁和险礁后驶如了一条风平浪静的河流,开始了自己人生中一段全新的旅程。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不断努力不断坚持不断抗争的必然结果。
  本文的作者是深爱着徐悲鸿的廖静文女士,她以极细腻流畅的笔触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位善良朴质、勤勉好学、正直诚实、坚忍不拔、志向远大、才华横溢而又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徐悲鸿。我们看到了徐悲鸿内心的矛盾挣扎,他也有过要放弃的念头,他也并不是金刚铁骨,他也曾想过轻生,但是毕竟他挺住了,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咬牙坚持住了,所以他最终成了生活中的强者,成功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内心情感,这一点我们可以细细体味一下。比如在写徐悲鸿第一次到上海来求职失败的时候,作者就多次写到了上海的落叶、风雨和街景,用来渲染一种凝重阴冷的氛围,也写出了徐悲鸿内心的悲凉之感,一个人漂泊在异乡的街头,前路渺茫,看不到希望。也为下文求职失败做了铺垫。再有,写他内心情感因职务有无而发生变化时,作者也用了景物描写加以烘托,比如黄浦江边的景物描写就很真切的传达出了他当时内心极度压抑痛苦的感受。
  所以适当地运用景物描写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学习了这一单元,我们知道传记要展示传主的完整面貌,可以通过介绍分析传主的作品来窥探传主的内心世界和性情,从而达到极佳的记人效果;也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