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时代的文化思考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2 11:25: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84
  当我们第一次听到“知识经济”时,我们都还未认真思考“知识”与“经济”之间那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以及它赋予我们这个时代全新的定义时,它已经席卷了整个世界;而现在,当我们第一次静下心来去思考另外一个名词“泛娱乐时代”时,突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与不知所措。娱乐本来无可厚非,但它和“泛”来一起修饰“时代”时,就会让人觉得有点可怕。“时代”的含义不只是一段时间的概括,还包括这个时代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特征。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下一个时代的新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得不就“泛娱乐时代”作一新的思考与探讨。 
  也许就像我们探讨“知识经济”一样,我们应该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从字面上理解,“泛娱乐时代”是指娱乐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总的文化与思想特征,娱乐已经最大限度的溶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新生一代的信仰。在这一代当中,他们已经习惯了那声嘶力竭的摇滚,习惯了电视台的各种选秀节目并成为他们忠实的Fans;他们已经习惯了网络文学,草根文化而将中国四大名著束之高阁…… 
  为此,这许许多多的忧虑是必要的,“泛娱乐时代”其实是一种精神的迷茫与文化的混乱,它披着科技的外衣却将文化的艺术性、思想性与哲学性悄悄埋葬。 
  娱乐是时代所必需的,但它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全部。娱乐是人的天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娱乐放置于与儒家思想的对立面,沉迷于丝竹之声,沉迷于嬉笑打闹,这历来就是人们所反对的。而现在当人们可以尽情的去在娱乐当中放松时,却也将娱乐最重要价值——精神独立和回归人性抛之脑后,娱乐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也降低到庸俗的互捧与漫骂。就拿芙蓉姐姐来说,她正是抓住了网络时代人们的心理特点,她不需要你去捧她,骂她的人越多她在网络上面越红。 
  这就是现代传媒,视觉文化的兴旺代替了原有的纸质的书刊,汗牛充栋已经不再成为年轻人的梦想,因为有一个移动硬盘足够了。这种对视觉文化的渴求也导致了各种各样的传媒机构的出现,作为主流媒体的各电视台,更是不愿放弃这个好机会,继湖南卫视的超女之后,各大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自己的选秀节目。电视台的参与,直接加速了媒介娱乐化的速度与深度,它和网络文化当中所出现的文化快餐一样,成为当前年轻人所追捧的精神食粮。这一点倒是应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原则,大众对泛娱乐的需求,对视听文化的依赖,而电视台等娱乐媒介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使“泛娱乐时代”成为了一种必然。不同的是在这个市场里面,投入的是垃圾,产出的地金银。 
  在这个时代当中,传媒带来的庞杂而丰富的信息,极大而且迅速地影响、改变着人们关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信仰与怀疑、崇高与卑下、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道德的准则和界限等基本信念。它让牢牢的控制住了人们对真相的知情权,它可以瞬间使一个无辜者成为众矢之的,前些天网络上面出现的“史上最狠毒的后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善良是我们所提倡的美德,但在谎言面前,在虚幻的网络世界当中,它却变得那样无知、残忍。于是有专家指出这是一种网络暴力,文化霸权。网络暴力确实存在,但对于文化霸权我不赞同,应该是媒介霸权,因为在它当中文化所起的作用已经微不足道。所谓文化,它应该是一种传统的继承、思想的提炼、哲学的概括、美的再现,它是一个时代的所有特质的总和,带有教化感化作用。从这一点上讲,在娱乐当中,我们对于文化又能瞧见几许呢?即便是有,也只是在娱乐的外面包了一层文化的外衣而已。 
  迷茫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呼唤艺术,渴望能从另外一种文化形式当中寻求解脱,即使它不能抵御“泛娱乐”的冲击,至少也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些许慰藉。然而这样真的有效吗?对于大众来讲,他们不是在欣赏艺术,而是在消费艺术。有人认为当艺术只能被少数人所接受时,那是真正的艺术;当艺术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时,那就变成娱乐;当更多的人不仅接受而且主动参与到艺术之中,那就是彻底的大众娱乐。这并不全对,艺术的终及目标就是将生活中各个美的层面或是撕毁或是高度概括后重现给观众。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只是将自己的作品拿给少数人看的,而不希望它被大众所接受。消费艺术这确实存在,但这不是艺术的问题,而是教育的责任。就好比是一位大学生无法理解凡高的作品,甚至连《离骚》那样的名篇都一无所知,我们就片面的将这些艺术瑰宝与大众划清界限,这只能表明我们跟那位大学生一样无知罢了。所以我们所担心的不是艺术是不是应该被当作娱乐的对象,而是娱乐当中有没有艺术的成份,娱乐是不是将艺术看作其精神内核,艺术的格调如何。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教育真的做到了,它拉近了大众与艺术的距离,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将不会再被娱乐所修饰,因为那时理智会告诉我们,娱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可能代表整个时代。 
  那么我们的教育又是如何呢? 
  就在前几天,北京市新版高中教科书中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代《阿Q正传》,同时《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等完整的古文名篇也被撤下。消息一公布,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把这叫做文化的多元化,是将教科书请下神圣的圣坛,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教育从高雅走向低俗。我们且不说这和“泛娱乐时代”是不是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先来看一则前两个月的新闻,这是关于台湾的高考。据报道,台湾省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当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是文言文,这足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之深。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次北京市的教科书改革组当中有好几个人是金迷,谢天谢地,他们还好是金迷,不是什么谢迷或是周迷,要不然他们也会选取几首流行歌曲的歌词。不过可惜的是他们怎么不是贾谊迷或是司马迁迷呢,要不然像《谏逐客书》、《报任少卿书》这样的名篇也会入选。我也是金迷,但我知道语文改革不能按照个人的习好来定,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才,他不需要非要和你一样去成为金迷。如果说这次改革有什么进步的话那就是编者开始注意到了文化的多元,但可悲的是他们所谓文化的多元失去了主线,而仅仅是在教科书中加入了些许娱乐的成份而已。 
  美国一向以多元文化而自豪,但他们在宽容的对待各种各样的文化的同时,却始终有一条主线被置于神圣的位置,那就是他们所标榜的民主与自由。这是他们整个文化的思想内核,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引力之下,各种各样的文化才能和谐相处,最终溶为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美国文化。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也需要多元,但多元不是混乱,多元也不意味着让教育平庸,我们必须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也就是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内核,而这个内核必需是宽容的、持久的,并能为所有人能接受的,它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进行有效的取舍、改造和融合。在我们国家,这个精神内核不在美国,也不在欧洲,而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这个内核的树立,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解决“泛娱乐时代”各种问题的根本所在。 
  娱乐与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也就是应该是文化包含娱乐呢还是只是让它成为娱乐的一部分。而后者正是“泛娱乐时代”的表现之一。这种关系是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这和宋词的产生一样。词最初产生的时候词人应曲子而做的,如果把曲比做是娱乐的话,那也就是说这时候娱乐占主导地位。到东坡之后,词人将生活中更多的元素融入到词作当中,甚至是诗中常用的一些哲理性的思考,词人开始为文学而写词,按易安的话说就是“词别是一家”。从此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而此时正是词的鼎盛时期。 
  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它应该可以在其道德准则与能力范围之内为社会每一个人提供他所需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产品与服务。娱乐只是其中一项,我们提倡娱乐,但娱乐应该定位为一种文化产品。所以让文化凌驾于娱乐之上,让文化来指导娱乐,让媒介道德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让我们的教育加固大众的文化向心力,同时再加以制度法律的规范,将是当前全社会应对“泛娱乐化”所必须要做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