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用语的设计
作者:现代教育报 时间:2008/1/15 8:57:2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300
写文章讲究先声夺人,上课也是如此,一堂成功的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也需要精心设计导入语。有许多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太喜欢用导入语,他们的开场白往往是:“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xxx”,这样的课往往如同白开水,很难激起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执教《枯叶蝴蝶》一文时,先给同学们放了《化蝶》片断,在舒缓优美的乐曲声中,我说:“同学们,蝴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有一种蝴蝶,人们尤其乐意捕捉它们,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善于把自己伪装成一片枯萎的树叶,它们也因此而走上了即将灭绝的道路,这种蝴蝶就是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枯叶蝴蝶》。”这种导入语不仅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而且从情感上也唤醒了同学们对于这种特殊蝴蝶的关注。我认为这样的导入语能为一堂成功的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过渡语不可或缺
一篇文章,当话题需要转换或情节进一步发展之时,往往需要过渡段或过渡句来完成两部分的衔接。同样,课堂中的过渡语如同跨越两岸的桥梁,将不同的教学环节紧密地连接了起来。所以说,只有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之间应如何过渡,才能使整堂课自然流畅,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在讲授《安塞腰鼓》时,我让学生过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后,我说道:“文字是抽象的语言,要想感受到文学作品带来的魅力,必须将文字符号在大脑中转化成一幅幅的画面,而这种转化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下面,请同学们在脑海中想象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画面,然后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讲述给其他同学听。”这种过渡语完成了从语言感知到思维感知的过渡,同时也给学生架设起了一座思维的桥梁,让他们从这里步入文学的殿堂。三、点拨语要富有智慧
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使他们思维的成果,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就可以用“很好”、“不错”之类的话将之打发掉。我们应针对学生的思维,肯定其闪光之处,指明不足所在,让学生顿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样的点拨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在学习《春望》一诗时,有很多同学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感到费解,它们认为花鸟乃美好之物,为何会给人以“溅泪”、“惊心”之感?这时老时可做如下点拨:“同学们,仲秋月圆对于合家团圆的人来说,是良辰美景,他们可以对月抒怀,尽享天伦之乐;可是对于兄弟二人天各一方的苏轼来说,却更勾起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引发了他‘人有悲欢离合’的感慨。同样面对残破的都城,遥想离散的妻儿,诗人杜甫又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经过老师这样的一番点拨后,学生不仅解决了心中的疑问,而且对类似的写作手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四、总结语要“余音绕梁”
古人形容听了歌手韩娥的演唱后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就是高雅的艺术带给人的感受。同样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让一篇篇情理兼备的文章在学生心中留下长久难以磨灭的印象。深刻而又富有启发的结束语往往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样以《枯叶蝴蝶》为例,当学生明确了枯叶蝴蝶因善于伪装而濒临灭绝时,他们自然而然会流露出对枯叶蝴蝶的同情,对虚伪的人的批判。这是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总结语来结束课堂:“同学们,枯叶蝴蝶的伪装是它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的结果,人类社会中的弄虚作假则是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我们的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自己的身上有没有这种行为?我们应如何来面对生活中的假丑恶呢?”这样的结束语一方面将课文与生活联系了起来,另一方面更加深化了文章主旨,起到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的作用。
当然,课堂语言的提高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做到的,宋朝理学家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源头活水”来自于平时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教育著作,来自于向周围的老师学习,并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从而达到文思泉涌,妙语连珠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