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富辍学”比“因贫”更值得深思

作者:不详  时间:2008/2/15 8:53:36  来源:《工人日报》转载  人气:308
  ·为啥日子红火了不少农村娃却辍学了
  河北沧州下辖的某县,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很快,农民因有打工机会,收入普遍上升。然而日子红火了,农村娃辍学却增多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当地辍学的初中生,很容易在工厂找到工作,而一些考上“三本”的孩子,毕业后好不容易找份工作,月工资仅700多元,“生活都成问题,还不如弯管厂的体力工人挣得多”。
  但当地的企业家表示,技术人员的短缺,正在让他们的企业失去发展后劲。
  显然,和过去简单的“因贫辍学”相比,“因富辍学”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比过去“富”的农民,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升学,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在有就业机会的地区,让孩子上高中、读大学的收益,可能还没有辍学直接打工的收益高。众所周知,现在尽管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了,高中和大学的学费却都仍相当不菲,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是前所未有的严峻。不能否认,“读书就是为了挣钱”,是当前许多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朴素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就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读大学已被视为“教育投资”,既然是投资,就要看收益。
  但话虽这么说,笔者却不赞成当前的“因富辍学”现象,因为这种行为显然是短视的,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肯定不利。从长远来看,农家孩子过早地辍学进厂,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读书,或许读不出“黄金屋”,但不读书、读书少,将来注定会被社会淘汰。国家要想真正强盛,国民素质也必须高。况且,当前“因富辍学”的“富”,也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富”,实际情况是“乍富还贫”,不稳定且难以持续。
  毫无疑问,这种“因富辍学”的现象,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当然,对于家长和孩子如此选择,不能一味单方面地指责。要知道,考大学虽是自己填报志愿,但我们的大学目前培养出的人才并不完全适用于市场所需,显然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花掉家长一大笔血汗钱,所学却难以致用。对此,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等诸多方面,都是需要反思和改进的。
  事实上,“因富辍学”的多数孩子,不但可以、而且应当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他们最需要获得的,是实用的高级技能,而非空而无当的简单理论。早就有教育专家指出,高职不能办成本科“压缩饼干”,大学也不能都争建“研究型”。时下,企业对技术人才极度渴求,高校毕业生却“结构性过剩”,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如果不能充分适应市场的这种变化,那么,这种教育势必难以对“初富还贫”的农村家庭产生吸引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