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真苦,教师真累,民族未来真的很危险

作者:丁锡国  时间:2008/2/23 21:58:0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05
  最近,记者在山东等地采访了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大家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全面追求升学率、一味追求考试成绩的错误倾向普遍不满。一些同志感叹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危及到我国教育的基础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在这种状态下的基础教育,学生真苦,教师真累,如此下去,民族未来真的很危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办学规模、教学设施与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一些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为了尽快提高学生中考、高考的成绩,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管理措施,逐步形成了主导教育管理的潜规则,致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很大伤害、国家教育目标被严重扭曲。这种状况在教育发达地区相当普遍和严重。 
  淄博市教学研究室老师魏耕祥曾在重点中学当过10年语文教师,现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今年,他的儿子又参加了高考。这样的经历使他能够从更多的角度观察基础教育畸形发展的种种弊端。他认为,目前有一些潜规则事实上在主导着教育管理:一是以极端理念主导教学管理。为了提高中考、高考成绩,许多学校形成了极端的理念,教学管理变成了逼迫师生不惜一切代价拼成绩。比如,"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要把学生的油全榨出","为了提高升学率,非考科目全让路",甚至提出了"抓高考要抓出血来"这样血淋淋的口号。二是非考课程的教育被简化。出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需要,许多学校都将体育、美术、音乐等简化。国家教育目标要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现在几乎变成了单纯的智力教育和应试教育。三是竞相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师生失去了正常的休息时间。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竞相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已经逼近或超过学生身体机能的承受极限。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振宇说:"中国的中学生可能是全世界活得最累的中学生。"虽然,教育部的规定非常明确,要保证中学生每天九个小时的睡眠,但是,目前我国各地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位身为山东省政协委员的大学教授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只有3%的中学生睡眠时间达到八个小时,77.5%的学生睡眠时间只有六七个小时,19.5%的学生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 
  因为只要分数,原本快乐的校园,变成了"文明的监狱"。现在,学校普遍安排星期天、节假日补课,将学习时间延长到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学生每天十六七个小时浸在题海之中,学习时间已经逼近或超过学生身体机能的承受极限,中小学生成为全国最辛苦的弱势群体。山东牟平一中的作息时间表显示,从学生走进这所学校开始,休息时间只有每个周日上午的第三四节课,每个黄金周的一半时间。 
  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教师魏耕祥说:"学生苦,教师也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考分,教师的全部精力都在选题、做题、阅题(批改作业)、讲题上,他们全程教学、管理、陪伴,周而复始,一直在机械地工作,没有时间学习教育理论和新知识,或者进行教育实践的总结与研究。强势的考分竞争教育,成就了一批考题专家,却抑制了教师个性理念的发展,难以产生有思想、有影响的教育家。 
  以这样的规则管理学校教育,学生被当作提高成绩的机器或工具,教育的基本目的被严重扭曲。这样的教育已经不属于人道的教育,不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也不是以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为本的教育。 
  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亓玉笃认为,基础教育目标的扭曲,已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其具体表现是,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厌学情绪严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欠缺;学生的思维狭隘、单一,动手能力差;"问题学生"大量出现。 
  据记者调查,层层压力之下,许多学生的身体机能紊乱,体质虚弱,不少学生患上了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疼,对书本有条件反射性厌烦,有些学生为此逃学或离家出走。许多学生就这样带着浓重的厌学情绪走进大学。厌学阻碍了这些学生的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思想品德、行为方式、艺术审美、劳动技能等项教育内容几乎落空,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没有充分建构起来,人文素养相当欠缺。当学生走进大学或走向社会后,其人文素养的不足便显现出来。比如,不善与人沟通相处、生活自理能力低、社会公德与公益意识不够、缺乏高尚的生活理想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在障碍。 
  新闻背景:中学生的作息时间表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振宇对去年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过一项有关中学生睡眠问题的调查。通过对1100多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全国各地中学生睡眠严重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以下是部分中学的作息时间表: 
  1, 山东省文登一中:起床时间:4:30;要求到校时间:6:00;晚上睡觉时间:23:00。 
  2, 山东省郯城一中:起床时间:4:10(夏季),5:10(冬季);要求到校时间:5:20(夏季),5:40(冬季);晚上睡觉时间:23:00。 
  3, 青海省互助一中: 起床时间:4:00;要求到校时间:6:00;晚上睡觉时间:23:30。 
  4, 吉林省榆树实验高中:起床时间:5:00;要求到校时间:5:30;晚上睡觉时间:23:00。 
  5, 河南南乐一中:起床时间:5:20;要求到校时间:6:00;晚上睡觉时间:23:00。 
  6, 吉林省磐石一中:起床时间:4:30;要求到校时间:6:30;晚上睡觉时间:23:00。 
  7, 河南鹿邑一高:起床时间:5:00;要求到校时间:5:30;晚上睡觉时间:22:50。 
  8, 天津市四中:起床时间:5:30;要求到校时间:7:20;晚上睡觉时间:24:00。 
  9, 云南省曲靖一中:起床时间:5:30;要求到校时间:6:30;晚上睡觉时间:24:00。 
  10,内蒙古乌海一中:起床时间:5:30;要求到校时间:6:30;晚上睡觉时间:23:00。 
  1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起床时间:6:30;要求到校时间:7:10;晚上睡觉时间:22:00。 
  12,北京十一中:起床时间:7:00;要求到校时间:7:25;晚上睡觉时间:22:00。
  教育的目标何以简化为一张考试成绩单 
  当教育只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时候,"分数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就会主导教育工作者。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其中既有教育部门自身的问题,也有其体制与社会的原因。 
  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魏耕祥、淄博实验中学谢加沛、淄博市第四中学的艾志刚三位教师均在教育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他们认为,基础教育恶性竞争的局面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部与各省教育厅有关基础教育的改革政策连续性不强,宏观调控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 
  前些年,教育主管部门抓了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工作,是有实际成效的,但后来的工作没有跟上,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对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就很少顾及了。教育部与各省教育厅也曾出台过一些政策,比如,不准节假日加班上课等等,但那些节假日照常加班上课的学校并没有受到任何查处,没有收到预期的行政效果,眼看着学生的负担日益加重而无所作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人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尽管许多人并不认为,在考上大学甚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和成才之前并不存在等号,但他们仍然会选取高考这一人生的断面作为评价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和教师优劣的主要标准。 
  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发展状况,需要综合各种指标进行评价,但现在却全都简化为一个标准,即考试成绩。一个地市、一个区县、一所学校考入高校本科或重点高中的数量,成为体现教育政绩的唯一标准。每年各地市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为市委书记、市长所瞩目。这就势必引爆了各地区之间学校教育一浪高过一浪的恶性竞争,致使基础教育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样的政绩观,将教育异化为非人的教育,使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理想信念,它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为代价,以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为代价的,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灾难性的。 
  令人忧虑的是,导致基础教育恶性竞争的这种被扭曲的教育政绩观,在社会嘈杂之音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之下,有日益强化之势。 
  近年来,在许多县城乃至地级城市街头,出现了一种新的广告:高考成绩公告。高考分数线公布后,许多中学就会在城市街头制作成横幅,公布本校上线人数;录取开始后,又到处可见"本校某某同学被某某重点大学录取"横幅。如果有学生被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录取,学校更要大做文章;如果有"状元"出在某地,则不仅学校会大张旗鼓地宣传,而且地方党政官员也会炫耀一番。 
  据基层教育工作者反映,尽管教育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不允许给学校下达考学指标,但到目前为止,给学校下达高考任务指标仍是各地彼此心照不宣的一种做法。去年,山东某地就有三四位中学校长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遭撤换。与此相反的,则是对教育功臣们的重奖。山东某中学一位毕业班教师,因为所带班级今年高考成绩突出,得到了2万元资金。类似的将教师收入与学生考试成绩挂钩的做法,绝非特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片面的人才观也在为"分数大战"火上浇油。今年高考之后,山东东部某地级市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遭到了学生家长的围攻,原因非常简单:高考成绩不好。三年前,这些家长满怀希望地把他们学习优秀的孩子送进了这所学校,如今,他们无法接受孩子考不上大学这样残酷的现实。 
  魏耕祥认为,社会需求刺激了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社会上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用人导向,误导了大众在成才标准、职业选择、生活价值、人生理想等方面的价值理念,致使大众把高分数作为评价人才、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这样的导向,致使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名校,不顾学生实际追求高分;学校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升学率,争创名校。家长虽然对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不满,但为了学生今后成才也就忍受了,于是教育的恶性竞争就陷入了难以解脱的连环套中。 
  为了一张让方方面面都能满意的考试成绩单,中国师生在时间、精力乃至体力上的投入也许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我们收获的又是什么呢?淄博市有位中学英语教师,名叫王志刚,当他读到一则报道时,他说自己就像当头挨了一棒。这则报道说:德国一家跨国公司的负责人对前去参观的一位中国中学校长说,你们学生的书,比我们的厚,考试成绩比我们的好,但你们还要买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看了之后,我突然醒悟了。他们的话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这位年轻的英语教师说道。 
  基础教育急需树立科学发展观 
  基础教育全面追求升学率之风愈演愈烈,已经广受社会诟病,但到目前为止,有关方面尚未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教育发展规律,树立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魏耕祥、淄博实验中学谢加沛、淄博市第四中学艾志刚三位基层教育工作者提出,基础教育要回归人的本位,回归国家教育目标。首先要确立教育发展要以人为本的根本观念,从教育思想到教学行为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清除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潜规则对学校管理的主导作用,改变在教育管理中急功近利、把学生当作提高政绩的工具或机器的错误理念,真正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其次,基础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与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树立科学的公平观,破除绝对公平观给基础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面对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的潜规则管理与恶性竞争问题,教育管理者、教科研人员与广大教师、家长却一起"失语"(只在私下进行批评),其根本原因在于潜规则成为教育管理者取得政绩的手段与方式,教科研人员虽然对此不满,但面对教育管理者的强势领导,缺少平等的话语环境,或者为了利益保持了沉默。在潜规则的强势管理之下,广大教师,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几乎没有主张教育理念的权利。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提出,有必要在各级教育管理中加强教育民主化建设。首先,在主张教育理念、教育权利和义务等方面,教育管理者、教科研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媒体具有平等的地位,并能够进行积极的沟通。其次,要构建教育批评与监督的平台,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能够正常、自由地反映、批评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批评教育部门的政策走向,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基础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教育民主化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文章评论

共有 5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哀莫大于心死 于02-26 20:54发表评论: 第5楼
  • 说的再多也只是无用功,反正教育早已成为某些人加官进爵的工具,夫复何言
  • 无能为力 于02-26 15:09发表评论: 第4楼
  • 啊呀!这问题都存在很多年了,说说有什么 用呢?没人管.
  • 若尘冰心 于02-25 14:36发表评论: 第3楼
  • 这累也就罢了,但是钱呢,这老师现在真的是廉价的劳动力,真的是应了那句玩笑“起的比鸡还早,干的比民工还累,睡的比小姐还晚”,可是那到的钱真的是少的可怜啊,悲哀啊悲哀,尤其是语文老师,
  • 李名发 于02-24 17:07发表评论: 第2楼
  •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教育部长周济看看,这是他所管的教育。
  • ranmj2005 于02-24 14:49发表评论: 第1楼
  • 请教育界的官员看看这令人震惊 的作息时间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