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书挤开教材唱“主角”“育分不育人”

作者:王蔚  时间:2008/3/11 9:14:0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05
  尽管本市教育行政部门几乎每到开学前都会下达“减负令”,如限定中小学生回家做作业的时间、限制特级教师参与编教辅书、不准任课教师代订或变相指定学生购买参考书等,然而学生的书包并未“瘦身”。开学以来,不断有家长来信来电本报,反映他们四处奔波为孩子买齐所需教辅书时的艰辛。记者近日循着学生及家长提供的线索,对教辅书泛滥的成因及来龙去脉做了一番调查,试图揭开隐藏在教辅书背后的种种怪象。
  人人都买教辅书
  “几乎没有一个中小学生不买教辅书的,也几乎没有一个主课老师不要求同学自行购买教辅书的。”这是在教育界采访时听到的众口一词。以高三学生为例,《五年高考》《走向成功》之类,其“价值”甚至超过了正规教科书。在有些学校的语文、外语课上,按大纲编写的教材常常被扔在了一边,教辅书倒唱起了主角,每节课几乎都是围绕“做题目、对答案、讲问题”而展开的。“一个初三或高三毕业生,一年下来如果做的教辅书少于20本,那么在升学考试时就会很吃力。”有老师对记者说,不仅毕业班学生要“视教辅书如命”,即使是其他年级的学生,也要养成勤做课外参考书习惯,这样到了毕业班时才能比较从容。
  “野食”当成“主食”吃
  在今年的上海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大同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杨捷就教辅用书问题专门提出了意见。杨老师分析说,教辅书的泛滥,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教材上的练习题,无论从题量的安排还是质量的精选上来看,都不及教辅书来得实用。记者在接触不少教师时他们都对此深有同感。
  据悉,在本市发行的中学教材,一般会配有教研部门指定的配套练习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明明是高三程度的题目,居然会放到高一教材的习题中去。”有教师向记者反映,发给学生的正规练习册质量不高,给人的感觉一是编习题的人可能与编教材的人不是一套人马,思路不统一、目的不一致的现象较多;二是编习题的人似乎对教材的把握,特别是对升学考试题型的把握,远远没有编教辅书的人得心应手。更要命的是,配套练习册上的题目很少,以高三理化学科为例,一般一周也就安排了最多两个小时的题量,学生要应付高考,这点题量明显会“吃不饱”,那么也就只能把课外教辅书的“野食”当“主食”吃了。
  为“应试”推波助澜
  学生无奈每天挑灯夜战与教辅书为伴,教师把教辅书当成了金科玉律,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在“应试教育”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把学生一个个变成了做题目的苦力,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被日复一日地机械性地做题目所无情扼杀了,这对增强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和培养创新人才有什么作用呢?”著名教育专家于漪说,现在再要找到像当年的天津南开中学、上海的南模中学和松江二中这样真正以育人为己任的学校氛围,已经很难了。教辅书泛滥成了“育分不育人”的温床,不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健康和广泛兴趣,成天把学生赶下“题海”,要想从中培养出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和善于创新的学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