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先锋诗歌的语言之路──从语言意识勘察新诗潮的语言现象
有人评论郭路生为文革诗歌第一人,应该说这是一个恰当的评价。……人性在现实中丧失了合法的生存权力,但在诗歌的王国里,它却悄然诞生。……1969年的夏天,我第一次读到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宋海泉。《诗探索》16辑,页122 -123 )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仍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写下:相信未来。 ——郭路生《相信未来》节选
我痛恨这个每时每刻在制造仇恨和死亡的现实,而当我仍用美学手段同现实遭遇时,所带来的不是美感的愉悦,而是泄恨的快慰,以及肉体的痛楚的反抗。……于是在诗中一再出现" 牢狱" 和" 鞭笞" 的意象,表现精神受拷炙的苦痛,如《荒庭》:当我独自一人默默而语的时候,/一只猛狮从灵魂的地狱里跳出,/……/它要挣脱,回到自由的森林!/那里有成群的野狼向它屈膝。/但来了
狰狞的狱卒,将它死命/鞭笞,它终于倒下,昏在暗角里。/…… ——(陈建华:《今天》22期,页263 )
几年的插队生活,使知青们的思想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生活的严酷现实,粉碎了原来戴在眼睛上的" 桔红色的" 的镜片,现实的光芒直接进入他们的眼睛。……根子以他先知式的男低音,宣告着这个蜕变的完成,宣告着" 心" 的的成熟:心是一座古老的礁石,十九次/ 凶狠的夏天的熏灼,它/ 没有融化,没有龟裂,没有移动。/ 不过在礁石上/ 稚嫩的苔草。细腻的沙粒也被/ 十九次沸腾的大雨
冲刷,烫死。/ 礁石阴沉地裸露着,不见了/ 枯黄的透明的光泽。今天/ 暗褐色的心,像一块加热又冷却过/ 十九次的钢,安详,沉重,/ 永远不再闪烁。(节选) 我是1972年夏天读到这首诗《三月与末日》的。 ——(宋海泉《诗探索》16辑,页139 )
这时的北京已是新诗的盛夏,涌现了许多写诗的人和许多好诗。我一直不曾谋面的伊群偶露峥嵘,以一首《巴黎公社》奠定了其在诗坛的地位:奴隶的枪声汇进悲壮的音符/ 一个世纪落在棺盖上/ 像纷纷落下的泥土/ 巴黎,我的圣巴黎/ 你像血滴,像花瓣/ 贴上地球蓝色的额头//黎明死了/ 在血泊中留下了早露/你不是为了明天的面包/ 而是为了长青的无花果树/ 向戴金冠的骑士/ 举起了孤
独的剑——(齐简《今天》25期,页195 )
" 白洋淀诗群" ,是指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1969-1976 ),一批由北京赴河北水乡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方含、林莽、宋海泉、白青、潘青萍、陶雒诵、戎雪兰等。此外,还应包括虽未到白洋淀插队,但与这些人交往密切,常赴白洋淀以诗会友、交流思想的文学青年,如北岛、江河、严力、彭刚、史保嘉、甘铁生、郑义、陈凯歌等人。……在这个诗群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 艺术准则" ,尽管每个诗人的创造力形态不同,但对现代主义的认同,却是其共同的尺度。芒克、根子、多多的诗,在当时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被广泛传抄、体悟。 ——(陈默《诗探索》16辑,页159 、页163 )
7/带上那阳光中的一朵红玫瑰,/ 把它献给爱情。//8/啊,秋天,/ 你隐藏着多少颜色?/ 黄昏——姑娘们浴后的毛巾。/ 水波——戏弄着姑娘们的羞怯。/ 夜——在疯狂地和女人纠缠。/ 秋天,秋天不逊色! ——芒克《秋天》(节选)
歌声,省略了革命的血腥/ 八月像一匹残忍的弓/ 恶毒的儿子走出农舍/ 携带着烟草和干燥的喉咙/ 牲口被蒙上了野蛮的眼罩/ 屁股上挂着发黑的尸体像肿大的鼓/ 直到篱笆后面的牺牲也渐渐模糊/ 远远地,又开来冒烟的队伍…… ——多多《当人民从干酪上站起》
我含着热泪在黑暗的年代中写下了《火炬之歌》。我压抑不住我的狂激的冲动,常常在偷偷的聚会中,在摇晃的烛光下,在青年朋友中间朗诵。……人们的提心吊胆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大街上时时传来夜晚巡逻的摩托警察,那些面目狰狞的人随时都有可能破门而入。但是这样的聚会和朗诵一次又一次仍然在暴力的枪口下进行。…… 我看见刺刀和士兵在我的诗行里巡逻/ 在每个人的良心里搜寻。
这是我的《我看见一场战争》一诗中的诗句,是我和我的同时代人共同有过的体验。……1978年10月10日,我带着我的诗、带着我的冲动、带着我全部痛苦和愤怒同我的几个朋友一起来到北京。次日,我以" 启蒙" 为题将我的《火神交响诗》全稿以大字报的形式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张贴了出来。 ——(黄翔:1994,页84-85 )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九七八年的年底,……那天我从西单回到家里,被眼前的一切弄得目瞪口呆:家里床上桌上,到处是一摞一摞的纸,上面印了密密麻麻的字,……我一下明白了,那些潜藏在地下多年的诗歌和小说就要出世了。那天是十二月二十三日。第二天当我再次经过西单的时候,我见到了第一期《今天》,封面让一些粗黑的道道竖着分隔开来,一看便知道是铁窗。上边就有北岛那首宣言一般的《回答》。 ——(郑先《今天》24期,页7 )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北岛《回答》节选
■文件解读
上述文件呈示了八个片段,依创作时间排列序为:郭路生《相信未来》1968.陈建华《荒庭》1968. 根子《三月与末日》1971. 伊群《巴黎公社》1971. 多多《当人民从干酪上站起》1972. 芒克《秋天》1973. 北岛《回答》1973. 黄翔《我看见一场战争》文革时期。除黄翔(1942——)年纪稍长,其余作者年龄相仿。活动范围:黄翔(贵州)、陈建华(上海),其他人皆属广义的白洋淀诗群(北京)。另不在文件呈示范围的舒婷(福建)、周伦佑(四川)在同时期也有私密
性质的诗歌写作,秘密性的地下文学活动地理范围相当广泛。其中白洋淀诗群以其靠近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文本中所汇聚的现代主义手法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后来" 今天" 的崛起奠定根基。
郭路生的诗从1969年起开始在更大范围的知青中,被不同字体不同纸张辗转传抄,形成了真实具备先锋意味的震撼,同时被传抄的诗篇尚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群三部曲》等。郭路生的诗选词朴实,情感真挚,格律意识深厚易于朗诵,时代沉重的帷幕被心灵的诚真与清醒翻搅起微波,郭路生因对生命和自我过度诚实以致精神失常,这是我阅读郭路生的直觉感受,那是一个多么疯狂的时代!郭路生的诗从《相信未来》1968——《疯狂》1978——《归宿》1991,精神内涵和诗歌形式前后一致,他在坚持什么呢?必有一物使他念念不忘,那是什么?是整个时代共同丢失的吗?" 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园/ 坟头仅仅是几丕黄土/ 这就是我祖祖辈辈的陵园/ 长年也无人看管守护//活着的时候倍尝艰辛/ 就连死后也如此凄苦/ 我激动的热泪夺眶而出/ 一阵风带来了奶奶的叮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孩子,这是你最后的归宿'"(《归宿》节选)。传统谁来眷顾?郭路生的先锋义涵依旧没有过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