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节为法定假日谈传统文化
作者:纪宝成 时间:2008/3/31 11:37:42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1327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曾获2005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孙冶方经济学奖、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IET大学校长奖。
阳春三月,和风细雨,柳绿花红,又是一年清明节到。然而,今年的清明又不同于往年,它因第一次被确立为法定节假日而意义非常。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起源于春秋时介子推割肉奉君、焚身罢官,晋文公为缅怀纪念介子推而推行禁火寒食的风俗,到汉代时得到人们普遍认同。公元732年,唐玄宗颁布御旨,规定“寒食上坟,永为常式”。同时,清明是万物复苏、春耕春播的时节,细雨纷纷,空气清净,因此,正如宋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所描述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人们往往会结伴在这个美好时光去踏青扫墓、悼念逝者、祭奠先人。
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内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清明节从民俗上升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这不仅是一件尊重群众、顺应民意的历史性事件,更重要的是,这可以认为是100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偏激和偏颇态度的某种校正,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的坚实步伐。
19世纪下半叶后,中国积贫积弱,遭受列强欺辱,社会陷入巨大危机,大批知识分子极度忧患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判,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达到高潮。20世纪60年代,极左思潮在“文革”中达到极致,使得传统文化遭到全面的破坏,其间,虽然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抵制,之后亦有拨乱反正,但是,激烈的反传统文化大潮的后遗症到今天依然存在,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轻视和漠视不仅存在于学术领域,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存在于民众的文化生活包括对民俗文化的态度当中。
对本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继承是应该的,但因之而走上对其轻视和漠视的道路,则实属不智。我们用开放的眼光探询诸发达国家,便可发现其创造力背后的一大重要特点便是十分注重传统、保护传统和发扬传统。仅以近邻为例,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明治维新之前向中国学习,主张“和魂汉才”,之后则转向西方,主张“和魂洋才”,成为亚洲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然而,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日本没有放弃本国文化传统,时至今日,经常有传统祭祀活动,服装、仪式都遵循古礼。同处于儒学文化圈的韩国,在现代化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还保存祭孔、端午祭、书院、乡校等各种传统文化仪式,以至于不少华人学者感叹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要胜于中国。
无论从历史的视野,还是从比较的视野看,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现代化的负担,而是推动现代化的动力,是我们重建自信的本钱。把传统当成落后、封建,简单地把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必须保持文化特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四书五经等经史子集上面,如果传统文化只是在社会精英的书斋里传播,只是理解为古圣先贤的言论,那就不会有生命力。传统文化只有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才能鲜活灵动并源远流长。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是一种“活”的文化,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合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当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人人参与,具有独特的大众性和广泛性,而且每年一次,年复一年,以至无穷。这样的文化载体,其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形式难以取代的。
所以,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既要重视专精的文化学术研究,也应该重视民俗文化的研究及推广。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及其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大力宣传。民俗文化之所以在一国一地一族长期存在,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源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譬如清明节起源于一家一户对已逝亲人和祖先的祭奠,后来逐渐发展为包括对民族精英、伟人、先贤先哲的追思和怀念,表达了一种慎终追远的人文情怀。我们要善于发掘民俗的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宣传良善风俗,摒弃陋习。其次,要推动民俗文化的与时俱进。任何事物都处于发展当中,民俗文化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体现时代风貌。高校在其中大有可为,既可以在尊重群众的基础上总结老百姓的创造,也可以通过研究不同地域的民俗特性,引导全社会进一步认识民俗文化,丰富和光大民俗文化,还可以通过借鉴开拓、创新民俗文化的形式,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提升过节的质量和品位。
第三,高校还要有一种责任感,就是要培养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只有年轻人体会传统文化,认可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守望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高校的应有之责,更是全社会响应党的十七大号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