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访谈录:改变心态,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作者:马朝宏  时间:2008/4/4 9:32:54  来源:中国教师报  人气:574

  编者按:在做班主任的道路上,陈晓华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他和学生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但是他慢慢悟出了一些道理。他说,其实很简单,就是转变一下心态,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于是回报、互动、升华、提高,教育的甘甜和教育带来的喜悦便随之而来。
  陈晓华:深圳育才中学高级教师,深圳市首批名师、担任班主任工作20多年,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经典代表,在教育在线、k12等网站上有很高的声誉,是教育在线班主任论坛上的资深版主。2007年末,获得由班主任杂志社和全国班集体研究中心以及全国李镇西班主任工作研究会联合颁发的“首届全国班主任心灵写诗金笔奖”。

  中国教师报:作为全国著名的班主任,您有自己的理论或者理念吗?
  陈晓华:说实话,还真的没有什么理论。我们高中班主任整天忙于备课、上课、看卷子,真没有多少时间去思考理论的东西。更多的是经验教训,来自于一线的感觉和体验。
  不过,如果要说一点称得上理念的东西,我觉得当班主任最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我们改变不了学生,但是可以改变自己;我这样说你不听,我就换一种方式;这件事情没有做好,我换一个角度考虑。比如和学生闹矛盾,我就会想,可能是自己太急于求成了,态度太硬了,太恨铁不成钢了。什么事情换一个角度,换一个心态,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中国教师报:您当了这么多年班主任,最重要的经验有哪些?
  陈晓华:我看到很多老师非常想把班主任工作做好。他们不缺乏教师的素养和业务能力,也不缺敬业精神,但是缺乏一种意识,缺乏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我可以给他们几点建议。
  要把自己的爱和欣赏巧妙地传达给学生,不露痕迹地让学生知道老师在欣赏你、喜欢你。因为赤裸裸地表达,会让你关心的学生感到不自在。
  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如果只靠班主任一个人管理这个集体,那样会累死,还费力不讨好。要想办法让你的想法变成集体的舆论,让集体承担一部分责任,实行班级自主管理。
  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同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也可以让学生走进你的心灵。让他们走进来,他们就会设身处地地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会在更大程度上理解老师,同时又体现了师生的平等。
  学生自主管理班主任变为“旁观者”
  中国教师报:很多老师都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您有没有感觉到?您是怎么来应对的?    
  陈晓华:用“管”的心态来对待学生,老师往往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道德的化身去和学生交流,这样师生矛盾就不可避免。
  在我们学校,老师们早就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了。特区学生的平等意识可能要比内地学生更强,他们好像从来没有把老师当作长辈,他们觉得就应该和你平等地交流和探讨问题,而不是听你教育他们。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觉得你讲的不对,就会“群起而攻之”。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去训学生,管学生,肯定是行不通的。还是那句话,观念上要进行一点调整,换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就是要欣赏学生。
  如果老师自身的素养、威严和在学生中的威信都很低,只是欣赏和喜欢学生,学生是不能满足的。所以,恐怕老师还要加强自身的素养,建立自己的威信。学生喜欢老师,老师欣赏学生,这样的效果才会好。
  中国教师报:班级总是需要“管理”,怎么才能既管理了学生又体现师生平等呢?
  陈晓华:我的班级现在实行自主管理,班主任一个月不在,班级管理照常可以运作。
  我们班所有的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分别是七个部。每个部设有部长,部长寻找自己喜欢的人当组员,组员寻找自己喜欢的组加入,双向选择。一组值日一周,谁值日就对班级管理全面负责。
  部长的威信很大,因为组员都是由他挑选和组合起来的。组长和组员之间的关系,既是朋友,还有一种威慑力——我挑选来的组员,不支持我的工作,下次组合的时候可能就不会要他了。这和传统上老师任命的班干部不同。以前的班干部可能有的同学会不服,但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
  我们班从高二开始这样做,现在已经到第五任部长了,几乎每个人都担任过部长。
  这样,班主任根本不用管那些具体的事情。比如我看到有人没有倒垃圾,就会提醒一下卫生部长,他们自己马上就会处理好。
  每天被老师逼着倒垃圾,做广播操,学生就会不愿意,老师也会非常辛苦,很容易把师生关系搞僵了。 但是,你告诉他们大家学习需要一个好的卫生环境,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他们就会愿意去做。自主管理如果真正能落实到行动上,学生是非常愿意去做的。
  中国教师报:那么班主任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陈晓华:比如说早上打扫卫生,可能会有人迟到。如果有人经常迟到,你就要去提醒他,但不是说“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我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说:你看看,你这几天都迟到了,都是同学们在帮你,你应该好好感谢他们。用这种语气和角色定位来提醒他,他会非常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意见。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交流就会很通畅
  中国教师报:都说现在的孩子10年就一代,代沟问题非常严重。您也是一位“老教师”了,您和他们怎么能沟通得那么通畅?
  陈晓华:有个学生考到中山大学,一个宿舍有七个人,他告诉我,他们宿舍的其他六个人都骂他们原来的任课老师或班主任,而且语言恶毒。我听后有很多感慨。老师辛辛苦苦把学生送进大学,三年里真的是要付出很多,即使不是心血,也至少是辛苦。但是由于和学生的交流不到位,好心变成了坏心,学生不领情。其实,老师只要和他们平等地交流,关心他,爱护他,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我觉得这种交流就会很通畅,很成功。
  我现在还通过网络跟学生交流。在网上,学生可以换一个名字,我不知道他是谁,但是他知道我是谁。因为不知道他是谁,我就更不可能端着老师的架子去训他。所以,这种交流更加平等,学生有什么想法,不好意思当面跟我说的,就在网上交流。
  我们班有个博客叫“桃李部落”,我的博客叫“桃李守望者”。他们有什么要求可以直接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我有什么要求也可以在上面提醒他们。现在都高三了,我们班的博客还在不断更新。
  他们的一些想法我可能不理解,但他们可以在博客上说出来,拿到班上一起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从我的角度讲,至少我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有个心理准备。
  太功利便不会有激情,我的激情来自学生 
  中国教师报:很多老师说,有创意、有激情、有效果的事儿做过,但时间久了,各方面的压力慢慢使自己充满了倦怠。您是怎样做到激情永在的?    
  陈晓华:激情来自学生。我今天还在班里对学生讲,我真是被他们逼着往做好老师的方向走。 
  作为老师,你做得不好,学生会鄙夷你;做得好,他们就会尊敬你,会把心掏出来跟你交流,让你非常有成就感。学生赞誉的表情和回应,就是动力来源,这就是所谓的激情。
  学生认为你是一个好老师,就用好老师的标准来要求你,你哪件事情做不好,他们就会给你指出来。有一次上课,我自己确实是准备得不好,一下课,学生就马上过来说,老师,你今天的课有失水准。听了这样的话,我真不好意思上课再应付他们。
  我50岁生日的时候,我的学生劝我戒烟,他们自己做了很多卡片,告诉我戒烟的好处。他们让我感觉到,我是他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他们对我说,这三年里,如果没有碰到我,他们的日子会少很多感动,多很多怨恨,所以他们要让我知道,除了我的亲人和朋友,还有一群学生在关心我,爱护我。
  这样的学生,不能不让我感动。面对他们,我不得不有激情。所以,我觉得,一个老师学会感动,对学生对你表现出来的友好心存感激,本身就是一种前进的动力。   
  而有些老师,不太看重学生的这些反应,而是过于功利。老师如果功利地去看事情,可能就会失去很多感动,失去很多教育学生的契机,就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难,越走越没有动力,没有激情。
  师生关系对立,老师负主要责任
  中国教师报:您做班主任的这些年里,遇到过和你对立的学生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陈晓华:这种事情年轻老师不可避免遇到,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总是认为,我是为了学生好,但结果却是他们不理解,反倒跟老师作对。于是老师也很生气,恨铁不成钢,就想我要报复你,于是,对立情绪产生了。
  如果出现了师生关系的对立,老师就不能还觉得自己是对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不懂事,很可能错误地理解老师的意图。老师要及时发现,及时交流和沟通,因为老师是教育的主动者。
  其实想想,如果学生就是一块铁,为什么非要把他变成钢呢?或者说,你能不能不通过锻压的方式,通过其他途径把他变成钢? 
  学生公开和老师过不去,往往是出于一种破釜沉舟的心态,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未来,毫无退路可言。这一方面说明他们不懂事,同时也说明他们对这个老师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所以,老师应该对情绪对立负主要的责任。老师可以通过其他同学了解他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如果你真是为了帮助学生而让学生误解的,我觉得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
  当然,“刀枪不入”的学生肯定也有,但是一般情况下,没有哪一个学生到学校来就是要跟老师过不去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中国教师报:你现在还会碰到这种情况吗?
  陈晓华:不会了。只要你是真心喜欢学生,欣赏学生,学生就不会拒绝你的这种喜欢和欣赏。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就会踏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即使你偶尔误解了学生,学生也会原谅老师,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
  家长是班主任最铁的同盟军
  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两个学生打架,被打的学生的家长跑到学校来,打了打人的学生,班主任上前劝阻,结果被家长辱骂。这位老师说他感到很委屈。您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陈晓华:除非家长的素养非常糟糕,一般情况下,家长不会这样。
  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是源于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不信任,他认为他们没有能力处理这件事情。或者他认为老师有偏见,可能是老师在以前处理某件事情时引起过家长的误解。我认为,这位老师和家长之间肯定平时交流就存在障碍。
  中国教师报:你平时怎么和家长进行沟通,老师和家长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陈晓华:自从我的孩子上了高中以后,我自己变成了家长,再面对家长的要求时,我都能理解了。
  虽然他们的要求有时候过了一点,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我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我会好好跟他解释,虽然我帮不上忙,但是可以给他提一些建议。当家长知道老师是在用心帮助他的孩子的时候,就不会发生冲突。其实,学校和家长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希望学生好好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认为老师和家长应该是最铁的同盟军。家长把小孩交到学校,交到你的班里,就是希望老师能够好好教育他的孩子。不是迫不得已,他不会和老师发生冲突。
  现在我和家长的沟通是非常畅通的。我的博客家长都会看,有什么事情他们会及时给我留言,我也会通过博客告诉他们班里最近的一些情况。
  老师一定要好好利用家长这个同盟军,一起来教育好学生。
  另外,老师一定要在家长中树立你的威信,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就要充分展现你的才华和能力。老师把自己的想法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信任你,让他们觉得把孩子交到你的手上是可靠的。你跟学生的关系如果也挺好,学生回到家里说的都是老师怎么怎么好,这时如果他的小孩在学校被打了,我告诉他,我一定会全力以赴解决这个问题,家长怎么会不听你的呢? 
  考大学和做人的教育是并驾齐驱的
  中国教师报:有些学校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班主任的主要依据,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有的领导说“抓不出考试成绩的班主任就不是好班主任”,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陈晓华:好班主任肯定要引导学生刻苦努力地学习,你如果带着学生玩,他们考不上大学,你肯定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因为影响成绩的条件和变数太多了,所以如果学校把成绩作为评价老师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是不科学的。而从老师的角度来讲,如果你完全不在乎学校的排名和成绩考核,那你就修炼到家了。但是,你如果把这个作为唯一的动力和目标,也是有问题的。
  中国教师报:学生考上大学在你的教育目标里占多大比重?
  陈晓华:我看得很重,我觉得考大学和做人的教育是并驾齐驱的。在我的努力帮助下,他考上大学,更好地走上他的人生路,我认为这是一个老师的成功。
  当然,不能逼着他们学。首先要保护好这个人,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比考大学更重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