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必须关注命题作文
作者:饶阳中学 李占永 时间:2008/4/13 19:34: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179
全国Ⅰ:材料看图作文(小孩摔跤,学校、家长、社会说“出事了吧”)
全国Ⅱ:材料作文(丛飞助人,被救者不帮他;人助白血病小学生,小学生也帮他)
北京:材料作文(春夜喜雨)(诗歌除外)
上海:命题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诗歌除外)
天津:命题作文(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诗歌除外)
重庆:话题作文(酸甜苦辣话高考)(诗歌除外)
山东:话题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文体不限)
辽宁:话题作文(我能)(诗歌除外)
江苏:命题作文(怀想天空)(诗歌除外)
安徽:命题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文体不限)
江西:命题作文(2选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浙江:话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文体不限)
福建:命题作文(季节)(诗歌除外)
广东:话题作文(传递)(诗歌除外)
湖南:命题作文(诗意地生活)(议论文或记叙文)
湖北:材料作文(母语)
四川:命题作文(一步与一生)(文体不限)(关系型)
宁夏海南:材料作文(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
如果从2006年和2007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命题作文分别为5题和7题,材料作文(含看图作文)分别为4题和5题,话题作文分别为8题和6题,文体不限(或诗歌除外)8题和9题,关系型话题作文分别为2题和1题。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高考作文出现的新趋势:话题作文风光不再,材料作文卷土重来,命题作文势头强劲,关系型作文日落西山,诗歌除外渐成气候,漫画作文偶一为之。
因此,2008年高考作文需要关注命题作文。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强调:
一 命题作文东山再起,势头强劲。
最近整理了近百套试题,大概从去年十二月到现在的各地一摸试题,其中命题作文占到40%左右,材料作文稍稍多于话题作文,而关系型作文寥寥可数,且大多是重复以前的旧题。看来各地老师都关注了这个现象。不管怎样,高考试题面前,我们人人都可以做事后诸葛,但考前谁也不敢夸下海口。不过我们应该把握认真分析把握这种趋势,有备无患。
命题作文题目简单明了,它有一个更为严格的统一标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限于同一个标题,在此基础上立意成文,有很强的可比性,可以很准确的检测出考生的写作水平。这方面有着其他形式的作文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命题作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容易写,它同样需要明确的审题意识,需要准确的分辨能力,需要更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命题作文在审题方面需要注意标题文字的限制性。因为标题文字上的限制也就是作文内容上的限制,基本写作范围和主题思想的限制。比如 《坚韧》,就要准确理解词语。坚韧:坚固有韧性,是坚和柔的统一体。无坚之柔,则软弱无力;无柔之坚,则松脆易碎。坚而不脆,柔而不折。它不是松树,而是小草。《父辈》不是父亲,而是父亲那一代人,那一代人生活的经历,生活的感慨,他们身上共同的思想情感、人生得失。
当然审题时不能只看标题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标题,通常由词和短语组成,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的内在含义。标题的含义一般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比喻的。 “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看,三个名词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成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为: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善了,产生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也会使树木生长更快。再联系社会实际,我们就可以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组成文明的社会。社会风气好,产生反馈效应,会出现更多的先进集体,先进集体又促使个人的健康成长。《肩膀》,肩膀是用来承重的,可以承担具体的重量,更能承担生活之重,人生之重。并非只写一个人具体的肩膀。
在命题作文的审题过程中需要认真审读标题中的关键词。比如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比如2006年北京《北京的符号》,中心语是“符号”,即生活中的或具体或抽象的有代表意义的事物或现象。“北京的”是限制语,所选符号必须出现在北京,能够代表北京,体现北京文化特征。
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比如2007年江苏《怀想天空》,“天空”就是写作的范围,需要明确“天空”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它的比喻义、引申义。“怀想”即“畅想”,这是支配“天空”的方式,一“怀”一“想”,又增添了一重修饰,审题时不可偏废,立意时有所兼顾,行文时重点突出。
在主谓短语的题目中,谓语部分常常是写作的重点,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2006年上海《我想握住你的手》中心语无疑就是“握住”而不是其他动作,“握住”是一种亲近一种亲切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但有所克制的激动情绪。审题中要准确体会,当然,动作是由“我”发出的,限定了写作主体,而标题中的“你”可以是泛意的你,并非仅仅具体指哪一个人。
诸如其他,比如《提篮春光送妈妈》同样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写作对象,审题中注意“春光”一词,比较抽象,因而它带有很强的比喻色彩,春天是一种美丽,是鲜活的生命的象征,春光同样,给这个词定好了位,明确了它的隐性指代意。不仅能紧扣题意,而且能写出深度。
2007年湖南试题《诗意地生活》有一定难度,但是它难在立意,审题环节中主要是如何理解关键词“诗意”的意思,理解程度的深浅决定了文章立意的深浅。
其他如2005年广东《纪念》、北京《说“安”》、辽宁《今年花胜去年红》、2006年湖南《谈意气》、2007年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天津《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等等,审题时认准关键词,明确写作重点,之后充分展开运用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联想,把握概念的因果、条件等。无论标题是独词式或是短语式还是单句式,万变不离其宗。过了审题这一关,靠的就是自身的写作素养。
二 虽然话题作文式微,材料作文声势渐弱,但是作为最近几年来比较成功的作文形式,自有其生存的广阔空间和价值。主要是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尤其在对所供材料的分析使用方面,要有明确的认识,更要有积极的指导。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高考前三个月作文的训练要点》一文,(www.ht88.com 或 blog.sina.com.cn/lzy016)
三 关于文体。虽然自2004年开始,“诗歌除外”成为作文限制语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词汇,但是高考作文的体裁放松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因为,随着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的渐受冷落,其带给中学生最大的写作空间,充分展示中学生个性特征的的“文体自选”应该作为一个“现象”保留下来,这个时代不再讲求“封闭”和“枷锁”。再者,材料作文从其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被我们很多老师定为议论文的代名词,虽然2006年、2007年新材料作文(命意式材料作文)登上舞台,限制语中同样标明“文体不限”,但是不少老师的思维惯性还是在有意无意的引导学生往议论文的方向走,这是有悖时代精神的。另外,部分省市高考作文中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或者“议论文或记叙文”,改革的初衷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成效甚微,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积极性,这种限制并不成功。
虽然体裁的限制不可能进一步强化,但是训练中必须强调“文体意识”,话题作文初始几年造就了一批“四不像”的文体形式,余风甚毒,影响甚深。近年来某些中学生喜欢阅读的报刊发表了很多形同一事一议的感悟式文章,长篇叙事,结尾一两句的感悟,这对中学生的写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只学其形,而不得其理,盲目模仿,也是造成“四不像”的重要原因。对此,在训练中要积极加以引导。
文章评论
共有 3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