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册质疑两则
作者:湖南省岳阳县教研室 易均| 时间:2004/12/8 10:49: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68
一、“借书满架”是何意
“借书满架”(《项脊轩志》),教师教学用书上翻译为:“借来的图书堆满书架”,教材上没有注释,大约也是按照这样的意思来理解。我觉得这样翻译有悖情理:其一,归有光勤奋好读,说他跟人家借书来看是有可能的。但借而不还,看过或没看过便长年累月地堆在书架上,这就实在是有点近乎无赖了。而且,难道这满书架的图书都是借来的吗?其二,归有光的祖父曾经做过官,可谓是书香门第了。在封建社会里,此类人家的藏书一定为数不少,自家的图书堆满书架是不足为奇的。因此,我认为,“借书”的“借”不能当“借来”解释。按《辞海》注,“借”亦通“藉”,其中读为“籍”(jí)的“藉”就是“狼藉”。《辞海》注为:“错乱不整貌。”“按狼籍与狼藉同”,并转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据此,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
二、“周公被逮”在何时
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说:“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按推算,丁卯乃明熹宗天启七年,即1627年。其实,周公被逮这件事,乃发生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请看以下史料所述:
1.《明史·熹宗纪》:“(天启)六年二月……,以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奏,逮前应天巡抚周起元、吏部主事周顺昌。”
2.清代计六奇《明季北略·周顺昌被逮》:“天启六年丙寅,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欲得忠贤欢,乃借织造事,以‘欺君蔑旨’奏诬诸臣。……锦衣卫六十余人分拿公等。”
3.《周忠介烬余集(附录)·年谱》(作者是周顺昌的亲家、事件亲历者殷献臣):“(天
启)丙寅,公年四十三。三月五日有旨逮周、缪二公……十五日途中喧传驾帖又至,薄暮果逮公。”
4.《周忠介烬余集(附录)·开读始末》(作者即碑记中提到的“孟长姚公”姚希盂,曾被魏阉指为东林党人):“天启六年丙寅三月,吴氓因开读鼓嗓,击杀旗尉李国柱……越三日宣诏,则三月十八日也.”
5.《五人传》:“丙寅三月望,吏部被逮,士民震骇喧聚……十八日吏部囚服出候宣诏。”
6.《明史·周顺昌传》:“顺昌至京师,下诏狱。……遂于夜中潜毙之。时(天启)六年六月十有十七日也。”
综合以上史料看,周公被逮这件事的确不是发生在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而是发生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由此可见,碑记中的丁卯一说属于张溥的推算之误。不过,后来将此碑记正式刻上墓碑时已作了更正,如今南京博物院尚有碑文的拓本可以为证。
(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8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