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飞鸟倦知还——解读朱淑真
作者:李占永 时间:2008/4/22 8:24: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95
朱淑真主要生活在杭州,出嫁后又跟随丈夫游宦异乡。她曾到过淮南,也曾远渡潇湘、荆楚、滇贵。婚姻不遂志向,精神极其痛苦,四十三岁抑郁满怀,跳钱塘江而终。一生创作的诗词很多,她死后“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
宋代理学盛行,程氏兄弟特别看重妇女贞节,反对女子在丈夫死后再婚,“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认为女人宁可死,也不能失节。到朱熹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朱熹甚至提出“忠臣节妇”,“盖闻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礼不可废。”的主张。
闺中女子,没有男子的仕宦之途与广泛社交的自由,被陷于封闭狭小的深闺之中,爱情成为她们生活的重心,朱淑真空有浪漫情怀。但她无法摆脱封建礼教,没有选择的权利,唯有服从父母命令。个人不幸的婚姻,一腔幽怨,唯有在诗词创作中得以排遣。“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
朱淑真诗有唐人之风,格律工整,造诣颇深,由于在书法、绘画、音律、舞蹈等方面都很精通,因此,其诗,宛若呈现出一幅幅工笔水墨山水、花鸟虫鱼图;要么耳畔似有丝竹管弦之清音,绕梁不绝;要么恍如看到霓裳羽衣舞,衣袂翩然。闺怨诗,含蓄凄婉;咏物诗,清新明快;写情,则意境清奇,笔触细腻;写史,则尽抛女儿姿态,豪情不让须眉;写理,则哲思深邃,警人深省。
朱淑真与李清照在气质、文采等方面都很相类,历来文学评论家也喜欢把二者放在一起评说。在诗词方面,李清照抒情更为直白强烈,朱淑真相对委婉含蓄,但现实生活中,朱淑真率直性格和勇于冲破封建藩篱、追求幸福、寻觅知音的胆魄,则更胜一筹。不过,作为孤身奋战的弱女子,淑真的结局也更悲惨一些,第二个丈夫虽然中举入官,后来却依附叛党,朱淑真不齿丈夫为人,则寄居尼姑庵中。每到春天,她就降下帏幕打坐,别人问她为何,她竟回答:“我不忍见春光也。”后来投钱塘江自尽,不过四十三岁。南宋魏仲恭《朱淑真诗集序》中记载,“其死去,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
朱淑真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她的诗作中,有许多是以春为题材的,春本是明亮、温暖的,充满生机与希望。但淑真却看到了春的短暂,春的易逝,如同青春年华。
蝶恋花 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春前飘柳絮,随风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此词构思巧妙,将自然景物与惜春、送春的感情交融,名为送春,实为惜春,留春,不忍她离去。将春拟人,空洞寂寞的生活中,没有知音音,春是生命中的一抹亮色,温柔抚人,朝夕陪伴在她左右。面对离别,千万缕的垂柳似乎可以将春系住,但春只作短暂停留,又匆匆离去。她还是不愿放弃,又寄希望于柳絮,盼望着轻柔的柳絮可随风飘舞,跟随春的脚步,将她的音讯告诉作者,聊以自慰。下片用杜鹃的哀鸣寄托送春之情,结尾以酒送春,春不语,待到黄昏时刻,潇潇暮雨,仿佛春在作答,亦是寂寞泪水。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情感,淡淡的忧思,对美好事物不常在的感慨。全词自然与情感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质朴清新的语言,读之,深远缠绵,回味无穷。
由于婚姻不如意,她写有大量描写个人寂寞生活和抒发内心痛苦的诗篇,
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坐,独唱独愁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清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 剔进寒灯梦不成。
开头5个独字,重复出现,将凄苦、幽怨如瀑布一泄而出,不亚于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绝望、孤寂包裹了她。久久的伫立,思索着过往人生,不禁心寒,再加轻寒触体,欲言难言,肠回心倒。下片写她憔悴泪容,愁病相仍。春不常在,婚姻不如意,爱情不确定,时时侵扰困惑着她,无法入睡。
她对自身命运、自我生存境况有清晰省察,表现了企图实现自我潜力的生命意识,展现了深层的孤独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愁怀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朱淑真对婚姻的不满,是精神上的,作为有才情、有思想的女性,渴望与自己的丈夫吟诗作词,与之“江上共诗裁”。可他与淑真是完全不同的人,热衷功名,他带着朱淑真远走吴、楚、荆、湘等地,一去就是三年多。这段时间朱淑真没有知已朋友,没有可以一吐情怀的人,甚至没有聊以慰籍的远方书信,她在寂寞难耐的日子里,只有一篇篇地吟咏她自己念自己听自已写自己看的断肠诗词。貌合神离,志趣迥异。对朱淑真而言是莫大的痛楚:“帆高风顺疾如飞,天阔波平远又低。山色水光随地改,共谁裁剪入新诗?另外《长宵》、《冬夜不寐》等,都流露了一种"珠泪向谁弹","闷怀脉脉与谁说"的孤独之感。
虽然法选择自己的婚姻,但她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倔强刚毅的性格,面对礼教的重压,依然故我。她肯定自我欲望,敢于宣扬一种女性主动的爱情哲学。表达了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她对命运进行过抗争与挑战,在《清平乐 夏日游湖》中,勇敢描述与情人的欢会,冲破礼教,追求爱情,绝无仅有。
清平乐 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大胆书写爱情渴望,直抒胸臆,率真、爽朗、坦荡,与情人在西湖恣意享受爱情的欢乐,携手漫步,和衣倒怀,旁若无人。大胆的举动。大胆的吟咏,反映了朱淑真对情爱的追求、渴望与勇敢的反抗精神,不妥协的刚烈性格。将女性面对爱情的细微心理也描写得淋漓尽致,与情人相守时,尽情享受,不矫揉造作。分手回到家中,仍想着刚才想聚时的点点滴滴沉浸在浓浓的爱意之中。
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更是大胆描绘主人公对爱情的追忆,对今昔非比的感慨,万千情怀尽在“泪湿春衫袖”中,三四句已成为名句多情的少男少女怀春思人的佳句。
朱淑真不像李清照那样,她很少与外界接触,生活在深闺之中,但她也并没有局限于自身生活,朱淑真的目光已不仅局限于“小我”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寂寞孤愤。一些作品关注农事,关心农民的疾苦。
苦热闻田负语有感
日轮推火烧长空,正是六月三伏中。
早云万叠赤不雨,地裂河枯尘起风。
农忧田亩死禾黍,车水救田无暂处。
日长饥渴喉咙焦,汗血勤劳谁与语?
播插耕耘功已足,尚愁秋晚无成熟。
云霓不至空自忙,恨不抬头向天哭。
寄予豪家轻薄儿,纶巾羽扇将何为!
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
朱淑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农民生活的疾苦,感受到他们的苦难,与他们悲喜与共,并将之归咎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厉声质问当朝者“安坐高堂知不知?”
此外,她用诗歌记游、赠答,并表达客居异乡时对"亲帏"、"亲庐"的怀念。她还写了一些咏史诗,议论历史,品评人物,都很有见地。如《项羽二首》、《陆贾》、《韩信》、《张良》、《晁错》等,赞颂了"盖世英雄力拔山"的项羽、"能将新语悟宸衷"的陆贾、"男儿忍辱志长存"的韩信、"功成名遂便归休"的张良、"一言请削独干诛"的晁错。她还作有许多写景咏物诗,湖光山色,四季景物的变易,都被她艺术地再现于诗歌之中。
天妒英才,因此在给予了她们美貌才华之后,又给她们的人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使她们的人生路程走得如此坎坷,如此艰难。然而,如朱淑真者,率性而为,张扬自我,虽有横眉冷箭而不改尊严,实在是可歌可泣。如同一道闪电,闪亮在漫漫黑夜,释放出异彩夺目的光辉,耀靓自己,光照古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