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考虚词“以”的用法归纳

作者:湖南省南县方谷学校高中部 邱伟  时间:2008/6/4 16:13: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391
  文言虚词“以”在文言文阅读中出现的频率高且用法复杂,一直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从高考和平常的练习来看,学生对“以”字用法模糊容易混淆,为此我主要从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上对其探析,以期让学生了解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触类旁通,更好地掌握这一虚词。
  一、 作介词的几种情形
  1、“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
  例:虽董之以严刑。(表手段、工具,用)
  2、“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
  例:农人告余以春及。(“春及”意即春天到来后的农事,是主谓式名词性短语)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谈笑”,动词活用作名词,属名词性短语,谈笑的方式)
  3、与疑问词“何、奚等”连用,构成倒装式介宾短语
  例: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表依据,凭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以”即“以奚”,表依据,凭什么)
  4、“以”后省略“之”字,“以”常译作“把”;“之”作代词,共同构成介宾短语
  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之”代上文的“清流激湍”)
  二、 作动词的几种情形
  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
  例:成以其小,劣之。(“其小”是主谓式短语,“其”作主语,“小”是形容词,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是主谓式短语,“媪”作主语,“为长安君计短也” 作此主谓结构的谓语)
  2、根据一些文言文句子对仗的规律去推敲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即前句“用”字意,任用)
  3“可以”“以为”与今义相同时作动词
  例:自以为关中之固。(与今义同,以为、认为)
  三、 作连词的几种情形,“以”位于动词与动词之间,形容词与动词之间或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大多作“而”字用
  1、 表并列,前后文意无主次之分,可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
  例:猥以微贱。(“以”位于两形容词之间,并且)
  请息交以绝游。(“以”位于两动词之间,互文可不译)
  2、表目的、结果,常译作“来”“以致”
  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表目的,来)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表结果,以致)
  3、表修饰,“以”前一般是形容词作状语,译为“……地”,“以”后是动词中心语
  例:云无心以出岫。(“无心”意思是“无意地”,作状语修饰中心语“出”)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明”意思是“明白地”,作状语修饰中心语“教”)
  4、表承接,两个动词之间语意连贯接续,前一动作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
  例:引壶觞以自酌。(自酌自饮的方式是端着酒杯)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朝”活用作动词“上朝”,上朝的方式是拿着象笏)
  5表因果,作连词表原因的“以”与作介词表原因的“以”的区别是,前者接分句,后者接名词或代词
  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接分句,因为)
  6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例:以啮人,无御之者。
  四、 一些固定结构,常与“所”“为”“有”“无”“是”等组合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方法、态度,如:“所以(……的原因或用来……)、以为(认为或把……怎么样)、有以(有什么办法来……)、无以(没有什么办法来……)、以是(因此)、是以(因此)等”
  五、 作助词几种情形,常与一些表时间、范围、方向的词连用构成固定结构,作助词,照译。
  例:回视日观以西峰。(照译“以西”)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说说加点的“以”字的用法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韩非子﹒观行》)
  参考答案:前两个“以”后接名词,故“以”作介词构成介宾短语,译为“用”;“无以”是固定结构,译为“没法”;后两个“以”位于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表目的,译作“来”
  参考译文:古代的人因为眼睛不足于看见自己,所以用镜子照自己的脸 ;智力不足于认识自己,所以用道德标准来端正自己。因此镜子没有照出脸上缺点的罪过,道德没有表明出过失的仇怨。眼睛离开了镜子便没法整理胡须眉毛,立身处世离开了道德便没法认识事物的是非迷惑。西门豹性情急噪,所以佩带柔软的皮革来经常提醒使自己和缓;董安于性情太和缓,所以佩带弓弦来使自己性急一些。
  附:作者单位,湖南省南县方谷高级中学413211
  联系,邱伟,13873775272,qiuweicjz@163.com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