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的徽商情结

作者:icebit  时间:2008/7/7 18:13:4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22
  徽商,中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 
  徽商,以巨大的物质财富,塑造了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商业品质。 
  徽商是独特的,亦贾亦儒的文化自觉,使徽商从众多的商帮集团中脱颖而出;徽商也是唯一的,商业资本罕见地转化为精致的文化创造,卓然独立的徽州文化至今仍薪火不熄。 
  倚重于封建政治势力的庇护,注定了徽商的悲剧命运…… 
  胡适先生说,我是安徽徽州人。先生在他的《四十自述》回忆录里,这样描述他的家乡:徽州在旧制时代是个府,治下有六个县,我家世居的绩溪县便是徽州府里最北的一县,从我县向南去,从我县向南去便是歙县和休宁县;向西便是黟县和祁门县;祁门之南是婺源县。婺源是朱子的家乡。朱熹原来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却是他的祖籍。
  绩溪上庄是胡适先生的老家,至今古貌依旧,溪水潺潺,树影婆娑。“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赞美的就是上庄美景,这也是胡适先生经常为人挥毫泼墨所喜爱引用的一首诗词。 
  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山庄,让胡适先生魂牵梦萦。晚年蛰居台湾的胡适,念念不忘的是故乡徽州。 
  “我将来如有功夫来写自己的传记,要用很大的一章来写我那个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胡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用的是绩溪家乡话。他还特别指出,徽州故里生活是他个人的文化背景。那么,胡先生所生活的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呢?胡适先生所言“个人的文化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1895年,4岁的胡适随母亲回到了家乡上庄,这一住就是9年。这一时期的上庄号称“小上海”。十里杨林镇,五里后岸街,商铺林立,车水马龙。而乡里更多的族人则出外经营,有的已是赫赫有名。汪立政去了上海,创办“汪裕泰茶庄”,成为沪上著名的茶叶大王,还在杭州西子湖畔建了别墅。而与胡适同一家族的胡开文墨业则走向了全国市场。
  9年的家乡生活,对胡适有着极深刻的影响。1933年11月15日,胡适在谈到绩溪县志编纂的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县志不可但见小绩溪,而不看见那更重要的“大绩溪”。若无那“大绩溪”,小绩溪早已饿死,早已不成局面。新志应列“大绩溪”一门,由各都画出路线,可看各都移植的方向以及经营的种类。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做出了无奈的选择。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徽州地区全是山地,由于黄山的秀丽而远近闻名。这一带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东南流的,最后注入钱塘江。因为山地十分贫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给当地居民大约三个月的食粮。不足的粮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购买补充了。所以我们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况下,为着生存,就只有脱离农村,到城市里去经商。因而几千年来,我们徽州人就注定的成为生意人了。”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商帮:徽商与晋商,他们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这种生存条件的劣势使得他们只有一条逼仄险峻的出路:经商。
  南宋的时候,朝廷迁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临安附近的区域经济得以相应发展,由于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徽人开始为经营茶叶、笔墨、宣纸、木材而行买四方。作为一个商业集团,徽州商帮的形成大致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从这一时期开始,“徽”和“商”或者“徽”和“贾”两个字相联成词,成为一个特定意义的名词而被时人广泛应用。
  “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明嘉靖以后,徽州从事商贾的人数大量增加,徽商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乃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说的是徽商在盐业领域开创了独执牛耳的局面。此外,徽商在茶业、木业、典当业等贸易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康熙、乾隆年间,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这一时期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徽商进入了鼎盛时期。
  徽商能迅速崛起,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徽州是个移民社会,避乱是移民的第一位原因。从地理形态看,被群山封锁与外界隔绝的徽州就成为避乱的“桃花源里人家”。历史上,中原人有三次大规模地迁徙到徽州。一是两晋“永嘉之乱”之际,二是唐末五代时,第三阶段则是在两宋之际,“靖康之乱”,金兵南侵,大批士族涌入徽州。这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使得大批的中原世家大族迁入了徽州,中原的先进文明与徽州本土的山越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
  篁墩位于黄山屯溪的东北部,历史上进出徽州的移民大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理学大师程颢、程颐、朱熹的先祖都曾在此居住。因为“程朱阙里”,徽州人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徽商经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
  程敏政是明成化年间礼部右侍郎,他在家乡建的房子,至今仍然保留着。其中一处厅堂上挂的匾额,“务本堂”三字赫然醒目。在徽州,号称“务本堂”、“敦本堂”的地方并不少见,但是,在扬州也曾经出现过“务本堂”三个字。史料记载,乾隆年间,扬州设立“务本堂”,作为徽州盐商办公、聚会之场所。扬州是徽商的侨寓地,在异域他乡出现“务本堂”这样的名称,的确耐人寻味。这自然让人联想到相似的两幅对联。黟县西递村的一副对联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而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记载,扬州河下老街,也就是徽商的主要聚居区,盐商万雪斋家中有一幅金笺对联写道:“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两副对联均为二十字,只有三个字不同,但总体的意思却无二致,强调的是读书、耕田、营商。“耕田”是“务本”,“营商”实际上也是“务本”或“敦本”。或许,上述这两幅对联正可作“务本”二字的一个注脚。
  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一个“以贾代耕”、商人足迹“几遍宇内”的经济活跃之区;同时,徽州又是一个人才辈出,“虽十户之家,亦有诵读”的文风昌盛之地。因此,徽州商帮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贾而好儒”。
  明代徽人汪道昆形容徽商的“贾而好儒”为“古者右儒而左贾,吾郡或右贾而左儒”,并将此归结为“左儒右贾”。
  春天的时候,在去休宁商山的路上,我们见到了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戴震墓。一代大儒戴震安息着,四周围一片寂静。 
  戴震出生在清中叶,也就是在徽商兴盛辉煌的时期。戴震的父亲是贩布的行商,在江西南丰做着小本生意,仅可糊口而已。为了生存,18岁的戴震,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商旅生活。为此,年轻的戴震早早尝到了为商“经历险阻,跋涉山川,靡费金钱,牺牲时日”的滋味。在终日奔波中,戴震辗转京、晋、淮扬,讲学、应考,大多在徽商之家和徽商会馆中安身。在这段时期,戴震结交了许多徽州学友,像程瑶田、汪梧凤、程晋芳等,他们都是徽商世家大族,戴震与他们为友,熟知他们的情况,也深刻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追求。 
  戴震是一位平民思想家,戴震哲学的许多精彩论述,实际上是围绕着徽商活动的社会背景展开的。
  “吾郡少平原旷野,依山而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虽为贾者,咸近士风。” 
  “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戴震准确地指出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 
  对于戴震这位同乡先贤,胡适是崇敬有加,生前几本《水经注》不离身,到逝前还在弄《水经注》学术公案。胡适后半生流离海外,蛰居台湾,但徽商情结一直在他心中梦绕魂牵。晚年的胡适,他常常念叨念叨“徽州婺源县”的朱子,念叨隆阜的戴震戴东原。 
  胡适念念不忘的还有徽州老家的商店,一边卖茶叶,一边卖火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