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兮,归来——一个语文教师的心愿

作者:张小兵  时间:2008/9/7 13:48: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79
  驾车穿梭在冷清的街市,思维与清凉的风在夜幕中赛跑,后视镜里三两汽车在漫步,远处高楼似乎悬挂在清风中,虚无缥缈地晃动着……一种久违的诗情涌上心头,忽而冲动,忽而冷静,混乱,又忽而清晰。回到家中,我扔掉沉重的背包,拿起鞋柜上的盒盖便诉起了我的诗情。一种别样的舒畅在心尖跳荡,仿佛美丽的情人——“诗意”已经归来!
  ——摘自笔者2006年10月31日日记
  涌动的激情已经潮水般退却,泡上一杯浓浓的咖啡,点上一支烟,翻开学生时代自作的诗集,我的心被自己刺得生疼。读着那质朴的文字,仿佛回到青春勃发的中学时代,一个熟悉的身影在乡间小路上纵情欢唱,在小河边摸鱼捉虾,在芦苇荡里捉迷藏,在田埂上观看蚂蚁大战,在简陋的教室里放声读书,在演讲比赛中纵谈理想与未来……诗行里没有滚滚的硝烟,没有抽象的道理,有的只是童趣和青年的幻想。可是,现在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为什么我身边的许多学生却没有了诗意,没有了创作的激情呢?翻开学生的作文,干瘪的文字仿佛晒干的鱼,失去了它应有的灵动,历练了几十年的答题模式代替了一切活的思想,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目睹着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日益沦丧!
  下面是与学生的几次交流记录:
  镜头一 一—— 作家就是靠凑字数来养家糊口的人。
  师:读了老舍的《想北平》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老舍无病呻吟,想家了就打个电话,再不就回家一趟呗,与其埋头写一些令自己和别人都痛苦的文字,还不如以直接沟通的方式来解决思乡之情呢!不过老舍是个作家,是靠字数拿稿费,而且他也特别在意这个,所以我认为《想北平》不是什么好文章,不过凑足字数欺人耳目而已。
  镜头二 一—— 作品中的真情都是假戏真做。
  师:古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感动了吗?
  生:(“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真是老土,这篇文章只是李密狡猾的证据,他夸大其词地拿他和祖母之间的感情说事,只是不想做官的挡箭牌,这哪里是“孝”,分明是“不孝”的典型。李密把假的说得比真的还“真”,以致皇帝受骗上当,我们当代人可不能随便“下泪”。
  师:那么,你读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有没有什么撩拨心弦的地方呢?
  生:这篇文章更是没有意思,写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简直是了无生趣。
  镜头三一—— 适合口味的作品还没有的诞生。
  师:你觉得李清照的词写得怎么样?
  生:我不喜欢李清照,她整天没事干,就会喝酒浇愁,写了一些想她丈夫的文字。而且有话不好好说,弄得读者不知所云。所谓“婉约”就是“做作”的代名词,愁眉苦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罢了。
  师:那你认为李白和苏轼又如何呢?
  生:都是撕破喉咙大声喊叫的疯子,激情过了头,直白没有内涵。总之,我不想读什么诗词,也不想读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适合我口味的作品还没有出来呢!
  镜头四 一—— 作家作品和我没有关系。
  师: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挫折,当你处在艰难困苦中的时候,想到过用作品的人物激励自己,诗意地去解读遭遇的挫折吗?
  生:只是在写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时才会努力地去想:有没有哪个作家或者名人解读过这个话题。至于诗意地理解痛苦与失败,简直令人无法想象,大概只有疯子才会这么想,也只有作家才这么做,和我们这些“正常的人”毫无瓜葛。
  ……
  面对诗情画意的经典,他们一笑而过;面对生动有趣的细节,他们熟视无睹;面对命运的挫折,他们彷徨痛苦。我们的学生究竟怎么了?他们的灵魂到底栖息在什么地方?花一样的年华真的枯萎了吗?心灵深处的创作激情真的消失殆尽了吗?
  一位学生在作文里写道:“‘激情’这两个诗一样的字眼,只属于我的童年,自从走进封闭的课堂,我心灵的门扉就已经关闭。”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戕害学生生命的究竟是什么呢?我的思绪在寒风中飘散……
  我一直认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学好语文,而如今教育的外延在不断缩小,生活的质量正日益下降。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一切语文的东西首先必须是生活的。我们经常慨叹鲁迅先生描摹社会生活、人情世故的千钧笔力,又有多少人想过其实他是在写生活?《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等等作品,到处有他的生活,他所处时代社会现状和百姓心理。同时,鲁迅的眼力不只是投向社会人生,还在于对自然的关注。比如我们经常会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昆虫与植物构成的自然图景和众生万籁的音响,这与鲁迅的细心观察有关,蟋蟀、蚰蛉、蜜蜂、苍蝇、蚂蚁等等自然界的生灵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翻开《鲁迅全集》有的直接描写诗意的自然,有的以自然生物设喻,一股透着清香、沾着雨露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沈从文作品中透着山雾与江水灵气的浓郁湘江风情,老舍作品中夹杂着京腔京韵悠闲的北平市井画廊……优秀作家的作品都得益于对生活的关注。
  回过头来,我们仔细想一想学生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呢?高一新学期第一节课,忽然发现班级墙壁上贴着一副“对联”:迎着晨曦来,问一问今朝做什么题目;披着星辰去,想一想明天有什么改进。且不说这副“对联”的平仄如何,单就内容而言,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它意在告诉我们的中学生要学会以下几点:①起早熬夜练就“苦海”遨游的本领;②埋首“题山”学做解题的机器。蓦然之间,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悸痛!难道学会了机械解题,我们的学生便赢得了整个人生吗?不经意间,我把自己的想法流露在了课堂上,后来发现对联改成了:迎着晨曦来,问一问要做什么;披着星辰去,想一想做了什么。其间“真义”丰富了许多,内涵也有所扩大,而境界明显提升。
  在学生看来,学习生活难得有乐趣可言,令许多家长和老师无法理解的是,他们已经付出了很多,物质上实现了满足的“最大化”,课业上已经达到了训练的“极限化”,可到头来,家长的“真情付出”成了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教师的“无私奉献”却使学生内心深处产生了抵触情绪。这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论快乐》中的一句至理名言:“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心随所愿”,但是就目前高考试卷的结构和考查方式,我很难想象出让学生快乐的方法。一位从教30多年的语文教师说:每年高考要是学生走出考场时笑逐言开,我就惴惴不安。交谈之中他道出了个中玄机,高考试卷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让人说真话,如果学生眉飞色舞地走出考场,那肯定是说了自己想说的话。目前,市场上热销的《ΧΧ阅读兵法》《ΧΧ作文“三十六计”》《ΧΧ答题模式》《ΧΧ高考完全解密》之类的高考教辅资料,其发行数量和更新速度足以气死任何一个作家。令人扼腕的是,这些“教考辅导”用书的作者们并没有把我们的教育当作培育灵魂的工程来看,而是把作为培养机械答题工具的思考和设计的。呜呼,这样的教育何时是一个尽头?
  教育是一项有规律的工程,掩耳盗铃是愚蠢,揠苗助长是犯罪。如今,我们的教育思想真的出轨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怎能不偏离应有的轨道?
  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中学各学科之间地位严重不平等,而语文学科是历来被戏弄的对象。业内人士似乎对每一个学科都有一个排序,即“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对中学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共识:“数、外、理、化、生、政、史、地”几乎是按照“正常”顺序排列的,只有语文有其名义地位,却没有得到实质的重视,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其实,这个顺序的排列大多是根据高考的比分和相对难易程度确定的,只有语文学科虽列为榜首却有不得已的“苦衷”:一是它占了150分,不能丢;二是潜意识中也觉得祖宗之语不可废,不如给它一个“状元”的头衔以掩人耳目。我想,仅此而已。
  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中学阶段强烈的升学意识和急功近利得近乎夸张思想使得欣赏与感悟成为一个“标签”。美不是一眼望到底的白纸,而是鲜活流动的溪流;美更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必须“慢慢走,欣赏”的。一位挚交好友给我看了一段他关于数落领导和学生的教学“心语录”,于我心有戚戚焉!现摘录如下:
  我教的这个所谓“强化班” 中至少有一半人是“数理化的儿子”,他们根本不知道语文为何物。甚至有近十人连简单的造句都成问题,言不逮意现象更是比比皆是。领导啊,你对语文造成的伤害你知道吗?所有学科都排了训练时间,却把堂堂国语放在所有科目之后,有这样的道理吗?!你是学生的伟大“导师”,学生自然和你的理科亲近,把祖宗的东西放在一旁晒太阳。你真的懂语文吗?除了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做一些伤害语文学科的事,我没有看到你对语文学科做过什么好事。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是你的本色,乱点江山是你的特长。看过了现象不代表你就是专家,说到底,你只不是圈内人,是个看热闹的人。你没有发现你的作业永远做不完,甚至占用了本属于其他科目的时间吗?拼时间是你们常用的方法,打消耗是你们惯用的技法。你敢用和语文一样的时间然后在和语文比成绩吗?我知道,你不敢,因此,你只会用所谓“学科特点不同”来搪塞我,那是教育的不公平和无耻!我想说:语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语文是小火慢慢炖出来的,不是大火“煮”出来的,更不是猛火“炒”出来的,要知道“学好语文细功夫”呀!
  同学们呀,难道你们真的甘心只为数理化而活着的吗?你们知道,当我看到你们对母语精华一无所知时,我是什么心情吗?希望你们重新投一次胎,在出生洗礼时注入一些人文的血脉。你们在唐诗宋词面前是苍白的,在《史记》典籍面前是脆弱的,在名家散文面前是残疾的……你们那点可怜的理科思维决定了你们终日生活在题海里,苦恼、困顿、彷徨、郁闷是你们的口头禅。没有生活的人,学不好语文;没有人文精神的人,是失败的人。
  从“礼义”角度讲,这位仁兄的言辞未免激烈了些,但却也是肺腑之言。“屁股”指挥“脑袋”、“位置”压过“学术”,这是一些人的惯例,我哪能成为“屁股”指挥下的人呢?我们应当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可惜的是我们的语文阵地上出现了一些跪着教书的人,他们不仅仅是屈服于一种“权势”,要命是丧失了学科的尊严,偏离了语文教育的轨道。
  毋庸置疑,语文教师审美情趣的缺失也造成学生不会欣赏和感悟美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美是不经意间便会相逢的精灵,只有善于发现的人才能获得审美的愉悦。一味追求文字表面刺激不是一种正确的审美心态,只知“海棠依旧”的是审美情趣低下的表现,发现“绿肥红瘦”的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当然,文学不应当回避“趣”味性,板起面孔来说教,皱起眉头来煽情未必就是真正的文学。当前,我们的纯文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电视电影艺术却日益发达。我们的学生爱看《还珠格格》,而不喜欢课本上的名著名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学生们从《还珠格格》中找到了乐趣,而我们课本所选名著名篇经应试教育的磨盘一碾,便只剩下了支离破碎的“教条”与“公式”。学生无法感受到审美的愉悦,又如何提高阅读兴趣呢?因此,我们的文学作品应有“趣”可言,有“趣”可品,应试技法的实战演习不是语文教学的出路,我们要训练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主动找到文学中怡情山水的趣、乐在田园的趣、享受天伦的趣、探索宇宙的趣、思考生命的趣、社会人情的趣……。
  目前,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整个教材的文学作品的含量明显增加、种类更丰富、覆盖面更广泛。必修教材文学作品占了近二分之一,而选修教材更注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代散文选读》《<红楼梦>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现代诗歌选读》《鲁迅作品选读》《中外戏剧选读》《〈史记〉选读》等等教材都是编写者给我们教师和学生预备的精神大餐。如何驾驭如此浩繁的文学作品?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对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课程改革强调阅读的个性化,教师如果只是教参的“搬运工”,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必定难以游刃有余,学生也必定有“入宝山空手而归”的遗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充电,把阅读作为人生的常态。新课程改革初来乍到,我们可能还有些不适应,但“吹面不寒杨柳风”,不久,改革的春风会把温暖的阳光洒到每一个有志、用心的语文教师的天地。
  文学是自由的,她因爱而生,因爱而魅力无穷。路过校园假山小径,看到路旁被踢歪的白色栏杆和园内草坪被踩过痕迹,我忽然有铲除人造鹅卵石小路,拆掉防护栏,赶走园林修剪工的冲动。如果真的这样,路是大家踩出来的路,一切的花、草、昆虫都是真正的自然产物,那该有多么美好啊!到那时,我一定会带领学生在这里游戏自然,畅叙幽情!也只有到那时,我才敢大声呼吁:文兮,归来!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于09-09 00:05发表评论: 第2楼
  • 同感。不知在教学中有何具体做法,望赐教。
  • hohokeai 于09-08 18:31发表评论: 第1楼
  • 大声呼吁:文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