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精神的重建(图)
作者:不详 时间:2008/9/16 12:14:36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566
重建灾区教育辉煌
校园精神的重建
大灾面前,四川乃至全国人民都表现出了一种极大的爱心,表现出了无私、无畏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一种焕发。然而经过这场灾难,我们的学生、教师和校长在精神上都会受到一定的创伤。如何尽快地把他们的心理、心灵、精神重新恢复过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说精神创伤比身体的创伤可能更为严重。大灾面前,四川乃至全国人民都表现出了一种极大的爱心,表现出了无私、无畏的精神,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焕发。然而经过这场灾难,我们的学生、教师和校长在精神上都会受到一定的创伤。在某种意义上说,精神创伤比身体的创伤可能更为严重。如何尽快地使他们的心理、心灵、精神重新恢复过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大灾平稳了之后,人的心理和心灵会发生各种变化,这是很自然的。
第一,在大灾之中,有的学生失去了父母,有的学生失去了可爱的老师,还有的失去了平日的同学,他们失去的都是昔日的至亲至爱,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打击,造成他们心理的重创。教师也同样如此。
第二,在大灾降临的最初时刻,人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抢救生命的工作之中,其他的一切都还没有时间来加以考虑。然而,在灾情平稳之后,面对着日常极度不便利的生活、学习与教学条件,烦躁、不安、丧气的情绪都会很自然地产生。夏天一场暴雨之后,到处是积水的帐篷,又遇到炎炎烈日,这样的生活可能还要过上一段时间,心烦这是人之常情。
第三,更重要的是面对生死瞬间的转换,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震后不久,手机上就流传着这样一条短信,题目叫“活着真好”:“活着真好,不管你钱多钱少,汶川的震波分不清你是乞丐还是富豪;活着真好,别计较官大官小,汶川的楼板分不清你头顶几尺官帽……”这几句话对很多人有不小的影响,它有积极的一面,它告诉我们人活着不要太多地计较自己的功名、利益得失,这是人对生活的理解。但是它也有非常消极的一面。经历了这场灾难,经历了生死变迁,有人看破了红尘,什么都不在乎了,因为生死也许就在一秒之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就会丧失努力奋斗的拼搏精神。经历了汶川地震,不少人都有这种情绪,但是在灾区这种情绪可能更为严重。如果教师精神振奋不起来,教师都以为生死、阴阳就是一线之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可能会给学校以及学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的崩溃比自然灾害给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带来的危害更为严重。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校园精神的重建。
在大灾之后,学校校园精神的重建有相当的难度,它需要校长做好各项细致的工作。为此,校长首先要走出精神上“无所谓”与工作中“无所作为”的状态,要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要通过校园精神的塑造去引领师生员工,重振他们的精神。灾区现在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崇尚卓越,追求一流,拒绝平庸,超越自我”的精神。灾区的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重,他们在大灾面前的言行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一定要继承、发扬这种传统。
改变学校校园精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用在大灾当中那些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教师和学生,用他们的事迹来宣传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鼓励教师永远不放弃自己的事业,永远不抛弃自己珍爱的岗位。在灾区这种教育资源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因此校长应该及时总结、提炼、概括在大灾面前一些优秀教师的言和行。华东师大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教师感动中国》,这本书描述了汶川地震中灾区教师非常感人的事迹。这应当是一个很好的教材。通过这种途径,我们学校的校园精神是可以很快恢复的。
教师精神状态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生活状态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改变教师的精神状态还可以从改变教师的生活状态入手。恶劣的工作条件与不便的生活方式使人对生活感到厌倦。所以,恰当地组织一些健康的集体性教师文体活动,对改变教师的精神也有很大帮助。有条件的学校,恰当地组织一些与其他地区的教学交流活动,对改变教师的精神状态会有更大的帮助,它可以迅速地把教师的注意力,从对生活状态的关注转移到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关注上来。
我们不希望教师抛弃对理想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学校要提升校园的精神,就要让学校成为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场所,成为教师展现自己身手的舞台,成为教师自己的精神家园。
精神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有一段名言,“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意思就是文化就如一条小溪,世界万物都在文化的滋润下生存、发展。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其特点在于悄然无声,而不是轰轰烈烈。文化在日常生活当中悄然地影响着每个人,改变着每个人。所以日常的学校管理、教育活动对提升学校的校园精神一定会有很重要的作用。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引领者,只要校长切实担负起文化引领的角色,学校的校园精神与日俱增就是可以期待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