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曲含蓄的“对写法”

作者:江苏兴化中学 赵永根|  时间:2005/1/12 20:30:2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43

  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这一首抒情小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千百年来人们强烈地感受着它的艺术魅力。佳节,常常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常常与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的回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事。这种体验许多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无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即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诗句。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说是“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却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并不抽象地、一般化地写家中兄弟对己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描写具体的生活细节来表现。诗人用“遥知”不是“遥想” 来描写兄弟们过节时的情景:他们肯定和往年一样,携手登高,遍插茱萸,嬉笑欢乐吧。然而乐而生悲,今年重阳“少一人”。想当年佳节重阳,兄弟们一齐攀高远眺目断关山,那该是何等风光、何等兴致!可如今情事依旧,而兄弟两分,天各一方。至此,他们怎能不怀念淹留在外的亲人而黯然神伤呢?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虚拟中的兄弟之思巧妙地烘托渲染了诗人 的“倍思亲”。紧接一二句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质更深沉。“对写法”使得整首诗曲折有致,耐人回味。
  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的节日,朝廷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邯郸驿里逢冬至”,白居易将怎样度过呢?冬至是全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诗人无心游赏繁华都市的夜景,却“抱膝灯前影伴身”,其孤寂之感,思乡之情已溢于言表,其魂已飞回家里去了。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一副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夜深人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很多。诗人从家人思己落笔,与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一机杼,笔法深透一层,婉曲蕴藉,使人顿觉起思家之情深挚急切。
  高适的《除夜作》与白诗相似,都逢佳节,都在馆驿。“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除夕夜浓厚的气氛把自己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读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的运用“对写法”,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亲人思念诗人,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
  另有二诗供同学们品位其中“对写法”的妙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