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大学变革的关键是打破既得利益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0/20 12:27:39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345
有关大学教育的价值,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洪堡曾说过:“国家决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是远非政府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
但现在,对于大学的功能,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学自身,往往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于是,大学教育成为政府政绩工程的一部分,而大学也迎合市场之需,在商业化中迷失方向。
在政府和大学对大学教育功能急功近利的促使下,以“培养和谐之人”为目的的人文主义,被“培养有用工具”的理性主义、实用主义代替。大学不再注重人的自由之个性、全面之发展,而成为了培养葛兰西所说的“有机知识分子”的职业加工厂,培养的人才缺少公共精神、人本精神,大学“培养和谐之人”的目的消失了。
蔡元培所言,大学要有三个条件:一,大学的独立和自治;二,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三,有促发大学自由精神的社会环境。但可惜的是,现在大学的三个条件悉数阙如。大学日益成为政府教育机构的一个分支,校长靠任命,越来越像官员,对上级官员负责而不对师生负责;大学日益官僚化,不仅让大学失去独立和自治,就是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也日渐稀缺,为了晋职、利益等,抄袭、剽窃的灰色学术大行其道,靠改写、炒剩饭等没有学术价值的黑色学术也很普遍,当大学不再专注新思想、新方法、新观念的发现和探索,就难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而大学大众化普及,社会上市场化、信息化等对大学的影响,也让大学越来越失去保持象牙塔精神的条件和基础。
大学存在的问题很难发现吗?不是。在有关大学的研究中,有识之士早已指出其弊病。解决大学问题的方法很难找到吗?也不是。在这个开放的年代,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都是现成的,完全可以复制。既如此,为何中国大学的改革仍旧裹足不前?就是2003年的北大改革,在全国瞩目下,最终仍是轰轰烈烈地来,黯然失色地去,悄无声息归于失望。中国大学积弊革除的步伐之所以犹豫不前,究其原因,是涉及利益面太广,大学积弊盘根错节。
改革就是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就会触动既得利益者,大学改革亦如此。一方面,大学改革涉及政府、大学、社会三方关系,利益格局的变动必然触及既得利益者,就会造成改革阻力。另一方面,大学教育是一种“软”任务,正如董健所说,“今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50年后,我们和子孙后代将尝到苦果。”正因为影响没有马上显现,所以麻痹了决策者。显然,要改变大学“培养有用工具”现实,回归大学精神,大学功能回归到“和谐之人”的培养上,一是政府、大学、社会要有勇气打破利益格局,给大学改革减少羁绊;二是认识到大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