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知识简介
作者:佚名| 时间:2004/5/2 14:27: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832
元杂剧即元代的戏曲。杂剧,最初是一个总的名称,意即各类的戏。杂剧约始用于唐末,宋金两代虽已有杂剧名称,但所包括的内容,有歌舞、滑稽表演、杂耍,讲唱文艺等类的技艺,仍然不是纯粹的戏剧。到了元代,在前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正的元代戏剧。他在十三世纪后期繁荣起来,形成我国文艺史上的奇观。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通常四折,一般按照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来划分。有时为剧情的需要,在四折之外,加上“楔子”,有的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代剧中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元杂剧的唱词占比重很大,在音乐上要求严格,每一折由联缀同一宫调(乐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折中不变调子。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科(动作、表情)三部分。全剧一般由主要演员一人来唱,其他角色有白无唱。主要的角色通常是“正旦”或“正末”,故剧本分“旦本”或“末本”。
元杂剧角色上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末,多扮演中年男子。正末指剧中的男主角。旦,扮演妇女的角色。正旦指剧中的女主角。净,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通称花脸。杂,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助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