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在期待中闪现——初中生转化工作札记
作者:湖北省武穴市大金中学 涂雪武| 时间:2005/1/25 14:16:2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60
一、摸家底,定对象
为摸清“问题学生”的真实情况,学校决定由政教处牵头,制定调查方案,安排中层以上干部深入到各个年级组,带领组内班主任和所有学科教师对提名为“问题学生”的学生进行逐个调查分析,实行“三访”。一是访家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思想行为表现,看其是否真正的“问题学生”。二是访学生,找“问题学生”本人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要,让他们给自己正确画像,对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看其是否是真正的“问题学生”。三是访教师,通过教师与学生接触,写出客观真实的评语,讨论认定“问题学生”的真伪。然后,中层干部将调查材料收集整理,上交政教处,初审为“问题学生”,再发给“问题学生”所在班的班主任,最后经校统一审查后,确定出需要转化的“问题学生”名单。
二、结对子,定任务
转化“问题学生”的任务,除班主任落实外,学校又推出了“导师制”。调动所有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要求每位教师负责转化一至二名“问题学生”。具体为四步:一是学情公开,学校将每个问题学生的“学情调查报告”公示在会议室里,让每个教师详细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物色自己的帮扶对象。二是群众推荐,即同事之间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相互推荐转化对象,互相提出建议。三是自主择定,即任课教师和“问题学生”面谈后,双方自主择定,结为互助对子。四是领导注册,政教处将“问题学生”及其导师进行配对登记,把该生的学情调查报告移交给导师,并将结对情况告知家长,便于沟通信息,互相配合。学校要求每位导师给自己的转化对象建立一份阳光档案,专门跟踪记录“问题学生”的转化轨迹。
三、解疙瘩,促转化
对于“问题学生”而言,真正成为问题的不是行为,而是“心”的问题。因此,如果教师能以宽容的心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他们就一定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们,面对学生和生活。
1、尊重关爱学生,让他们在理解与信赖中逐渐转变。
“问题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老师的关爱,如果我们每位导师对转化对象都倾注全部热情,同他们建立起了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就会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A的父母离异,无人管教,家庭贫困,经常小偷小摸。每当A偷了他人的钱物后,与他结对的冯老师就不动声色地赠给他同样的东西,并带歉意鼓励他:“老师有时很粗心,没有及时发现你的困难,以后有什么困难主动找我吧!”A悄悄将偷来的钱物一次次还给失主,最后终于鼓足勇气向冯老师敞开了心扉,彻底改掉了偷偷摸摸的毛病。正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信赖感化了学生走上了正路。
2、挖掘、激励闪光点,让学生在自信与成功中不断进步。
学生B常打骂同学,从不做学业,老师一批评他,他就大哭大闹。他的导师熊老师偶尔发现他爬竿很不错,就组织班上同学为他加油,并教给他一些爬竿技巧,鼓励他加强训练,争取在学校运动会爬竿比赛中获得名次。B不负重望,果然在比赛中夺得第一名。学校给他发了奖状,班上发了奖品,同学给他送来了鲜花和掌声。B激动万分,信心十足。熊老师因势利导,和B一起制定了下一个奋斗目标——用爬竿的态度做好各科作业,用行动回报老师和同学的关怀。渐渐地,B变成了一名团结同学,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3、抓反复与反复抓,让学生在意志磨练中形成品质。
“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有反复,有曲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抓学生的反复中坚持反复抓,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我校有部分学生沉迷于游戏机,后来又沉迷于网吧,进行赌博性活动,致使他们经常旷课,拉帮结伙,到处敲诈。通过教师耐心帮助,他们规矩了一段时间,但只要同伴相约,只要身上有钱,便又旧病复发。学校一方面借助社会力量整治文化市场,要求经营者不得让少儿进入游戏室和网吧。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要求学生自定措施,自我克制,自我修正,积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教师每月进行社会调查,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疏导,终于使他们回到集体中来。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生命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要为“问题学生”创造条件,去激活,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他们富有个性地,创造性地发展,让他们享受成功,润泽生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