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试题归类分析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2/24 23:25: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79
   从分数上讲,现代文阅读在高考比重约占22%,是仅次于作文的复习板块,但这部分的试题选材广泛,设题灵活,更注重思维的考查,学生复习时常感觉无规律可循,不知从何入手,几乎是学生自主复习的死角。
  为打破学生“不知道从哪儿入手复习”、“复习了也没什么用”等消极被动的备考心态,在进行备考指导之初,便制定了“有纲为本、有序渐进、有例可仿、有律可循”的“四有”策略。穿插在整体复习备考过程中的现代文复习备考大致经历了“对照考纲,归纳个例——储备知识,梳理思路——揣摩题例,融会贯通”三个阶段,其中,笔者认为,对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归类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确立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目标,并最终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下面以选考为例进行阐述,期于同行交流探讨。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做题体会,基本熟悉考纲后,可引导学生将现代文阅读的题型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从原文找出处,答案全在文中
  【例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认识自我》)
  【例2】在这篇访谈中,王洛宾对音乐有怎样的看法? 
  【例3】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以上例中所有的答案几乎都能够在原文中见到,这是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试题中的典型反映。 
  今年高考广东卷16/19题就是这类题型,解答这类题时,学生认真研读试题中的选文即可筛选并整合出答案。
  附08高考广东卷16/19题:
  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4分)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
  二、用储备做支持,结合文本分析
  【例4】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例5】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例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例7】与①、②节相比,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提问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这一类题比第一类更具有思考价值,它基本上是结合各类文体的写作目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语言风貌等方面进行设题,是考纲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相关考点,学生光是从文本上已较难得出准确的答案了,必须结合课堂上学过的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进行思考,方能顺利解答。如:例4涉及到了小说人物塑造中的侧面描写,例5要求结合对寓庄于谐进行解说,那么我们必须先知道寓庄于谐是一种怎样的手法。例6考查散文作品中环境描写(写景)的作用,例7涉及到了访谈的提问艺术。这些题流露出了较为鲜明的文体特征,也让我们寻觅到了复习和解题的方向。
  今年高考广东卷17/20题就是这类题型。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
  三、以文本为跳板,进行思维拓展
  【例8】文中赛艾姆的“自我认识”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自我认识”?
  【例9】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例10】阅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资料略)在②节的访谈中,王洛宾就记者“辉煌”的提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王洛宾有没有想过拥有辉煌?请结合上面的资料,说明你的理由。
  这些题的特点也很明显,首先需要对作品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进行一个相应的解说,然后需要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既包括对作品准确的理解,也包括个性见解。这是考纲上探究一类考点的典型反映。
  当然,由于改革尚未放开大步,这道题在高考真题中更多地表现为对作品的准确理解。
  例如08年广东高考文学类选考的最后一题:“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
  实用类选考的最后一题:“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注:以上未标注出处的示例皆出自08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题型示例)
  对现代文阅读题的恐慌来源于不了解。在熟悉了考纲,了解了题目的一些常见类型后,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剩下的复习过程目的明晰,便自然能够事半功倍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