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个版本”的《语文》必修中《荷塘月色》课后练习比较
作者:佚名| 时间:2005/2/14 23:14: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398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粤教版)《语文》必修1第9课《荷塘月色》(散文单元)
思考•探究•练习(第64页)
一、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二、熟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试完成下列各题:
1.请画出这两段中你最欣赏的三个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2.作者在文中把荷花缕缕的清香比作什么?把荷塘中不均匀的月色有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合理吗?为什么?
三、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内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相连)的叶子。
2.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远近高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盛开)着些白花,有袅娜(柔和)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叶子底下是脉脉(无声)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一、作者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二、熟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试完成下列各题:
1.请画出这两段中你最欣赏的三个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2.作者在文中把荷花缕缕的清香比作什么?把荷塘中不均匀的月色有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合理吗?为什么?
三、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内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相连)的叶子。
2.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远近高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盛开)着些白花,有袅娜(柔和)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叶子底下是脉脉(无声)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散文单元)
研讨与练习(第5~6页)
一 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 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三 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们讨论一下。
1.……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 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 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 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3.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 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 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4.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评断是否定的……他 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 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 海韩(愈)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 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 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 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 不多。(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一 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 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三 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们讨论一下。
1.……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 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 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 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3.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 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 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4.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评断是否定的……他 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 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 海韩(愈)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 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 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 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 不多。(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200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一花一世界”A组《荷塘月色》(第三单元)活动体验(第103~106页)
1.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较灵活的方式,或闭目品味,或高声吟哦,对文本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涵泳和体味。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诵读,力求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要注意通过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传达出作者蕴蓄的美感。有条件的可以举办班级配乐美读比赛。
2.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或求同,或探异,比较两篇(另一篇是余光中《听听冷雨》)作品的意境之美,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2.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或求同,或探异,比较两篇(另一篇是余光中《听听冷雨》)作品的意境之美,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甲组:
艺术境界是在内心和外物契合的基础上,诗人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到,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色)画面。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情感和理智的统一。 (滕咸惠《略论王国维的美学和文学思想》)
意境(境界)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运用到文艺领域,境界是指独创性的艺术天地,它是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形神皆备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艺术境界是在内心和外物契合的基础上,诗人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到,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色)画面。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情感和理智的统一。 (滕咸惠《略论王国维的美学和文学思想》)
意境(境界)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运用到文艺领域,境界是指独创性的艺术天地,它是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形神皆备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乙组: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刘泰隆《和塘月色,诗情画意》)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翁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像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啊!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文一虫《美文的影响力》)
余光中的散文开拓了现代新散文的境界。他提倡用现代诗的艺术,来开拓新散文的感情世界。他认为像现代的小说、电影、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都可拿来丰富散文作家的感性世界。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借助通感手法,将不同感官的感觉联结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联想中得到凸现。作者笔下那无孔不入的冷雨,连同情思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新感觉。在这场“冷雨”中,读者与作者一起沐浴在“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意境里。(港台文学史•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的台湾文学))
3.文学中经典,除了能接受时间的考验外,还能为阅读提供多种可能。它的意义往往随着阅读而不断变化,历久弥新。《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这些见解只是帮助你打开思路,千万不要被它们所左右,要发出你自己的声音!)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刘泰隆《和塘月色,诗情画意》)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翁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像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啊!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文一虫《美文的影响力》)
余光中的散文开拓了现代新散文的境界。他提倡用现代诗的艺术,来开拓新散文的感情世界。他认为像现代的小说、电影、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都可拿来丰富散文作家的感性世界。在《听听那冷雨》中,作者借助通感手法,将不同感官的感觉联结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联想中得到凸现。作者笔下那无孔不入的冷雨,连同情思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的新感觉。在这场“冷雨”中,读者与作者一起沐浴在“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意境里。(港台文学史•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的台湾文学))
3.文学中经典,除了能接受时间的考验外,还能为阅读提供多种可能。它的意义往往随着阅读而不断变化,历久弥新。《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这些见解只是帮助你打开思路,千万不要被它们所左右,要发出你自己的声音!)
甲组(主题)
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那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 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钱里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文章中外在的美好都是为了表现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一个人静静的、不受干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没有直接关系的(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荷》文说出了人类两难处境,即现实和自由的悖反,现实不自由,自由不现实。……《荷》文在深层次上具有一种“哲性美”,一种类似于西方神话的悲怆和崇高,而人类正是在那一片刻的超越中获得一个永久的光辉形象。……一种生之脆弱的呼喊,一种片刻自由的“慰藉”,这是《荷》文经久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抵达人之终极关怀。(张小伟《“逃避”与美:普遍经验之一》)
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那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 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钱里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文章中外在的美好都是为了表现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一个人静静的、不受干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没有直接关系的(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荷》文说出了人类两难处境,即现实和自由的悖反,现实不自由,自由不现实。……《荷》文在深层次上具有一种“哲性美”,一种类似于西方神话的悲怆和崇高,而人类正是在那一片刻的超越中获得一个永久的光辉形象。……一种生之脆弱的呼喊,一种片刻自由的“慰藉”,这是《荷》文经久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抵达人之终极关怀。(张小伟《“逃避”与美:普遍经验之一》)
乙组(语言)
佩弦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被称作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的,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唐弢《晦庵书话•朱自清》)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盛的《荷塘月色》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在想像文学之中,名喻不一定不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惟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如描写荷花荷叶、运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出倾注诗人主观思想的美的形象。其中一些从古典诗词中选用的描写香草美人的叠词,大大浓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态和风韵,与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吴周文《谈〈荷塘月色〉》)
佩弦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被称作早期散文里的代表作的,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唐弢《晦庵书话•朱自清》)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以溢美过盛的《荷塘月色》为例,……十一句中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在想像文学之中,名喻不一定不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惟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如描写荷花荷叶、运用了“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缕缕”、“密密”、“脉脉”等叠词,准确而又传神地描写出倾注诗人主观思想的美的形象。其中一些从古典诗词中选用的描写香草美人的叠词,大大浓化了妙若美女的荷花形象的情态和风韵,与作品的内在抒情取得了和谐的契合,使描写语言有一种典雅的美,清丽的美。(吴周文《谈〈荷塘月色〉》)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教学大纲版)《语文》第二册第5课《荷塘月色》(散文单元)练习(第33~34页)
一 讨论:对于本文中的“我”,应该怎样认识?下边两种看法供参考。
1.作者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现实,思想是矛盾复杂的。反映在这篇课文中,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
2.作者在课文中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
二 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
本 体 喻 体 完 整 的 句 子 相似点
叶 子
白 花
清 香
月 光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光和影
树 色
灯 光
1.其中有两个比喻,用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2.对这些比喻,一般认为自然优美,有表现力。也有人认为,取材狭窄,阴柔、浮泛,过于直露,缺少想像里。你的看法呢?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三 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内的词语作比较,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互相相连)的叶子。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待放)的……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4.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5.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远近高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四▲背诵课文第4至第6段。
1.作者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现实,思想是矛盾复杂的。反映在这篇课文中,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
2.作者在课文中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
二 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填写表格,并回答问题。
本 体 喻 体 完 整 的 句 子 相似点
叶 子
白 花
清 香
月 光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光和影
树 色
灯 光
1.其中有两个比喻,用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2.对这些比喻,一般认为自然优美,有表现力。也有人认为,取材狭窄,阴柔、浮泛,过于直露,缺少想像里。你的看法呢?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三 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括号内的词语作比较,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互相相连)的叶子。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待放)的……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片叶子和花上。
4.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5.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远近高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四▲背诵课文第4至第6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