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的读书方法

作者:黄自村|  时间:2005/2/15 8:22: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51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是说,一个好的教师,不单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能把科学的读书方法交给学生,让他们能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质疑的读书方法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
  何谓“质疑”?就是在阅读中提出疑难不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去探讨,并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方式去解决这些疑难不解的问题,以求得到真正的知识,藉以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三种质疑的读书方法。
  第一种: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把阅读中遇到的疑难不解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把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归类合并,提出几个共同性的问题,让同学在课堂里进行质疑。如《故乡》,同学们在阅读后,在词和句方面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单就课文第一部分为例,我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归类合并,提出了下面四个问题:1.“我”为什么要回故乡?2.“我”所见到的故乡是一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有“横着”的感觉?3.面对如此满目荒凉的故乡,“我”是怎样的心情?4.文章说“我记得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这话矛盾吗?为什么?然后让同学对这些问题进行课堂质疑。质疑结果,发现同学对课文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第二种:现实的情况是,有不少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他们泛泛而读,不开动脑筋思考,似乎什么疑难不解的问题都提不出,但学习完一篇文章后,又什么都不懂或懂之廖廖。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采取主动设疑,让同学进行课堂质疑。如教《白杨礼赞》课文,我主动提出了如下质疑题:1.课文第五段中用“笔直”、“一律”、“倔强”、“努力向上”等词对突出白杨树的形象起了什么作用?2.课文第七段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七个词从感情色彩上看属什么词?作者在这段课文中为什么要连用这七个词?3.“四个难道……”是什么句式?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4.课文第8自然段中为什么把白杨树跟北方的农民相比较?前后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这两句话在整篇课文中起什么作用?5.课文最后一段有几句?是什么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文结束“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一句中,为什么在“赞美”前还要加上“高声”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同学们在课堂质疑中,发言热烈,气氛活跃,很好理解并掌握了这篇课文知识。
  第三种:引导同学在对课文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从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含义,段落的安排,中心意思的表达,写作方法的选用等方面提出问题,通过比较、辨析、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我让同学仔细阅读课文第7小节后,根据上面的要求,要同学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同学们在我的启发引导下,提出了几个问题:1.“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重这座桥……”句中“十分”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在国内,这座桥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句中“历来”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芦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句中“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这段文章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然后让同学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通过这样的质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总之,质疑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要常用不懈,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理解并掌握课文,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