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读书法

作者:徐鹤|  时间:2005/2/15 9:16:0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39
  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如何更快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并通过阅读领会和掌握文章的谋篇布局,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是广大中学生极盼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线索读书法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作品的行文线索是文章脉络的体现,也是作者思路的反映。因此,我们只要抓住行文线索,那末文章的谋篇布局,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中心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只有这样阅读,才可达到举一纲而张全目的理想效果。
  要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首先必须弄清楚行文线索的基本形态和掌握识别文章行文线索的方法。我认为行文线索的基本形态及识别方法有以以下几种:
  (一)有的行文线索是出现于文章各处的显形线索
  如《白杨礼赞》中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这种显形线索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抓住课文中五次出现的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话:“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从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入手,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从而理清文章的层次。
  又如《记一辆纺车》中的“纺车”这一特定事物是该文的线索,我们就应在阅读时找出文中直接写到“纺车”的自然段落,并以此作为突破口。让我们对课文以“一辆纺车”以线索组织材料,并把记事同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的写作特点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藏于文意深处的隐形线索
  对于那些能突出文章主题,体现文章本质而又藏于文意深处的隐形线索,可用由果溯因法去寻找。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隐形线索是鲁提辖的“行侠仗义”。为了弄清这一线索,我们可先通过阅读课文比较鲁达在拳打镇关西之前五次发怒时的表现和原因,这样我们就可透过其粗鲁莽撞的表象把握其“见义勇为,行侠仗义”的高贵品质。又如《分马》一文中隐形线索是“郭全海的大公无私”,而这条线索则是通过郭全海在挑马、追马、换马几个情节表现出来的。
  (三)居于关键位置的泉眼线索
  有的文章的线索既不是显形,也不是隐形,它是居于关键位置的泉眼线索,有的居于文章的开头,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中的“弼时同志一生有三怕……”的“三怕”,《我的老师》中的“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中的“难忘”一词,而《狼》的泉眼线索则居于文末的“禽兽之变诈作几何哉!”中的“变诈”。对于这些居于篇首或文末的线索我们可用能否概括中心来衡量,如能则是,反之则否。
  (四)显形线索,隐形线索同时并存
  有的课文并不是单线一贯到底而是显形线索和隐形线索同时并存。如《驿路梨花》里显形线索是“梨花”,隐形线索是“这小屋的主人是谁”。又如鲁迅小说《药》,也是显形线索和隐形线索并存。显形线索是华老栓买药——“人血馒头”,隐形线索是写夏瑜被杀。对这类文章要找出能表现显形线索的贯穿全文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语义,要用由果溯因法去寻找。
  总之,阅读文章必须把握行文线索,其文章结构内容、中心就会迎刃而解了。把握住了行文线索读书法就能取得举一纲而目全张的最佳阅读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