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境界要向上

作者:不详  时间:2009/2/17 18:17:1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69
  教育从来就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从来就是一项阳光的事业。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就职演说中讲过这样一句话:“把教育还给教育。”他之所以说出这样一句话来,大概是因为他看到教育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某些属性。其实,教育就是教育,任何时候,教育都应当始终保持一种矜持和执著,坚守一份纯粹和超然,弘扬真善美,追求高境界,而绝不能功利化、世俗化、庸俗化。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如何崇尚教育的理想,如何坚守教育的精神,如何践行教育的规律,都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教育在本质上是要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真正的教育”是促使灵魂的转向,并用力将灵魂往上拉,引导灵魂达到高处的真实之境,这种灵魂转向实际上就是人生态度的转向,这种灵魂的牵引实际上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因此,教育的境界要向上,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彰显,也是教育的责任所在。
  追求境界向上,就要致力于提升办学境界。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精神的培育、学校文化的积淀、办学理念的凝练、办学条件的改善等,都是提升办学境界的重要内容。教育应当是始终向前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应不断体现上升性和进步性,应当志存高远,应当具有世界眼光,具有前瞻性,充分体现“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追求境界向上,就是要致力于提升育人境界。最人性化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有史以来,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树人育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成功的教育,首先应该表现在教育的对象,应该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对民族、对集体、对家庭,有积极性而无消极性、有建设性而无破坏性、有促进性而无倒逆性的人。“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追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完善、情操的修养、体魄的强健、潜力的开发作为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充满关怀、尊重、友爱、理解、体谅的人文氛围,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真正做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应充分体现人性关怀,切实纠正和克服“以分为本、以人为末”,“重功利、轻人性”,“重智育、轻德育”,“重共性、轻个性”等不良倾向,坚决反对只顾“在校夺分”、不管以后发展的竭泽而渔的错误做法。
  教师的德行修养、能力水平,无疑都是教育境界的重要内涵。追求境界向上,要致力于提升教师的境界。教师虽然也是常人,但教师作为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等同于常人。身为人师,应始终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能够抵御种种诱惑、迷茫、困顿,能够不断提升、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身为人师,应有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有一种自尊、自谦、自重的精神,有一种淡泊明志、质朴高雅、乐于奉献的品质。古代圣贤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教师首先就应当是“善人”,是把受教育者引进“芝兰之室”的善人。梅贻琦先生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所以,让那些“从游的小鱼”,时时处处能够受到强烈的积极影响和感染,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的使命。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向上,本身就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理想信念,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具有一种向上的信念、一种向上的力量,在牵引自己不断向上的同时,牵引着更多的灵魂向上,教育必将“自成高格”。(彭智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