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建言

作者:章立凡  时间:2009/2/25 15:37: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20
  当局本次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征求意见,列出的议题甚多,内容显得重复而不具体。有些议题大而无当,有些完全可以合并同类项,有的问题(如教材编选)则根本未曾提及,亦无相关资讯配套公布,让人很难提意见。
  本人接到论坛通知最晚,只好临时恶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规划纲要》数据组选编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参考资料》,我搜索到的有74期,至今仍打着“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字样,其中绝大部分是各国的教育规划及相关研究,小部分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文件及其他部委已公布的中长期规划,完全没有必要保密。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百年大计,社会各界都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仅就平时观察所及,归纳为九项建言,有些议题由于研究有限,就不涉及了。
  一  设立公民课,充实素质教育
  以往强调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必要的,但不可忽视公民社会意识的教育。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法制国家,就须从小培育下一代的公民意识,全面认识公民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利与义务,正确处理群己关系。学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学校,更多更长久的是家庭及社会生活。强调义务忽视权利、强调集体压抑个性的说教,必将在社会现实的巨大落差遭到颠覆,造成受教育者的人格分裂——一个谎言流行的民族没有前途。
  【建议】:为提高国民素质,从初中起增设公民课,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言行一致的社会公民。
  (相关议题:5、素质教育基本目标与实施途径;6、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8、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
  二  设立心理辅导课,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救助
  目前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自杀、伤害乃至杀害老师同学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学习压力大,学校灌输的价值观悖离社会现实,师长身教言行不一等等,皆易导致学生人格的不健康发育,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凡此种种,皆非原有的思想政治课所能解决。
  【建议】:除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外,从小学起增设心理辅导课,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救助,内容应包括心理调节、个人安全自我保护、灾害应对常识等,并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救助。
  (相关议题:5、素质教育基本目标与实施途径; 8、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三  破除高等教育文凭迷信,扩大职业教育
  人事上的等级制度及与之配套的应试教育长期存在,造成全社会对高等教育文凭的迷信及人力资源供应的严重失衡,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学生才具与文凭不相匹配,教育与就业市场不对口。近年大学生求职难已成为社会问题,即便就业往往专业不对口,而高级蓝领、技术工人却相应奇缺。一个家庭节衣缩食供养子女上大学,走进社会却学无所用,不仅加重民众负担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也造成文凭自身的贬值。
  【建议】:在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扩大职业教育,提倡务实办学和因材施教,扭转脱离社会需求的教育观念,从人事制度上改变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相关议题:14、职业教育发展;15、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与培养模式改革)
  四  打破制式教育藩篱,兼顾通才和特殊人才
  自五十年代以院系调整为开端引入苏式教育迄今,教育体系如同生产线,学校按固定制式生产标准件,凡符合标准的便是合格产品,否则就是废品。将人视为机器配件,将入学考试作为毛坯进入生产线的第一关,将应试设定为制式教育的唯一检查程序。坐拥人口十几亿,文化上溯五千年,至今学术无大师,科学无诺奖——是中国教育之耻。
  有普及无提高,排斥独立思考,埋没特殊人才,忽视通才教育,是当前教育之弊。近年已有高校导师拒带研究生的事例,原因起于特殊人才无法通过应试管道。兹再举一例: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拿项目,因自身素质不足(当地官方腐败也是原因之一),能中标的多是输出劳工之类的苦力活,项目的策划设计往往被跨国公司夺标。有位外交官告诉我,几内亚(比绍)总统为示友好,希望中国派一位通晓葡萄牙语、懂工程设计和项目策划的人才作他的顾问,国内找了一年无人能上——这就是忽视通才教育的后果。
  【建议】:不以考试论人才,重视通才教育和特殊人才遴选,倡导独立思考和学术自由。
  (相关议题:16、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
  五  改革“官本位”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
  如今高校的管理体制完全是“官本位”的。不仅党委书记有行政级别,居然校长还有行政级别(例如清华、北大校长是副部级),又办教育又当官,有官员而无教育家。学校管理层的提名、考核、任命等出自中共组织部门,编制、经费、地皮等要靠政府,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又只认文凭,形成一种潜在的利益交换机制。一头是官员治校,另一头是官员的学位滥授,利益双方相互借重,教育腐败无从遏制。
  五十年代反掉了历史上行之有效的“教授治校”,摒弃了大学的自治传统,代之以“党委治校”,其利弊自有公论。如今既然认识到“民主是个好东西”,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应从作育英才的学校率先做起,实现民主管理和权力监督,才能有效地制止教育腐败。
  【建议】:
  1. 干部在职读取学位,成绩考核须与在校生执行同等标准,杜绝以权、钱交换学位的腐败行为;
  2. 恢复教授会并由差额选举产生,在高等院校实行民主自治管理。
  (相关议题:16、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33、教育家办学与教师教育创新)
  六  破除近亲繁殖的高校“学阀”门户
  师承关系历来受到尊重,但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学生与师长之间形成利益关系后,师长俨然“学阀”,门户森严,党同伐异,甚至出现师长剽窃抄袭、研究生群起文过饰非的怪象。毕业生留校任教或工作,其中不乏有真才实学者,但凭人情关系者亦大有人在,有些则纯系照顾本校子女。神圣职业让位于利益交换。
  学派无可厚非,“学阀”不可纵容。上述弊端,不仅影响到教师的知识更新和高校的教学质量,也阻碍了人才流动和学术自由。
  【建议】:打破高校近亲繁殖体系。高校毕业生如欲在本校从教,须先在其他院校或研究机构工作三年。
  (相关议题:17、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32、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七  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纠正“教育产业化”偏差
  国外办教育,往往有企业或基金会支持。中国办教育则以政府拨款为主,对NPO、NGO有诸多限制,教育投入不足是事实。参用产业化方式充实教育经费,国际上不乏先例,并非一无是处;但将“教育产业化”作为一项政策推行,以教育为商品,将学校办成“学店”,完全违背了教育事业的宗旨,是继“院系调整”和“教育革命”以来,对教育的第三次大折腾。至今其责任无人承担,其流弊难以消除。
  【建议】: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摒弃急功近利的固有思维,认真检讨“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失误,彻底纠正以教育为商品的错误观念。鼓励企业及民间组织资助教育,公立与私立教育并重,政策上享受平等待遇。
  (相关议题:34、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八  改变忽视教育投入的短视思维
  目前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三,教育投入则与非洲国家并列,鼓吹“大国崛起”,却未摆脱“教育小国”现状,不免贻笑大方。实现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4%这一目标,列入了国家“十一五”的发展规划,至今仍未兑现。与此相对照的,是大量的钱花在各种“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上。加大教育投入,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建议】:地球人都明白的常识,政府自己看着办。
  (相关议题:34、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九  教材编选应求真务实,无须定于一尊
  规划教育不将教材编选列为议题,是重大缺失。中国教材定于一尊,几十年一以贯之,脱离现实和曲解历史的说教大量存在,纯属误人子弟,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代,中不利于社会和谐。
  【建议】:参照各国成功经验,编选若干不同版本的系列教材,有些可直接采用国外成熟范本,供学校自由选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