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创作中小人物的形象塑造
作者:佚名 时间:2009/2/26 16:57: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33
演员创造了角色,角色又给演员以规范,这是表演艺术的规律。因此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就不是演员本人,而是角色的化身了。所谓“化身”就是不管演员本人的性格特点、感情爰好等与扮演角色多不相同,而演员都必须做到使自己的性格与思想感情与角色一致,才达到塑造角色的目的,才算完成了演员的艺术创造任务。
“化身于角色”是一种演技。优秀的演员不仅能演各种各样与自己性格全不相同的角色,甚至演员的年令、性别和角色全不相同都能适应,谁都知道梅兰芳是个男演员,但他的特长是反串女角,而且表演得维妙维肖。外国有些著名的芭蕾舞演员,虽然年逾半百,但一样在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少女朱丽叶,而且表演得比生活当中的青春少女还要青春,这都是他们“化身于角色”的卓绝本领。要做到“化身于角色”,当然不是“说到做到”那么简单,它还需要经历一个创作过程,首先是从角色出发,对作品的思想主题、事件进行正确分析,从而对角色所处的地位、身分、思想感情,性格外貌要深入研究、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亲身经历”过的感受。当然演员不可能对每种角色生活都亲身经历,他就只能够把自己对人物各方面的形象的全部构思,通过想象情态感受到自己身上,创造性地在自己身上相应地激起如身历其境的自我感觉。达到设身处地的地步。这就是演员从对角色的体验到进入角色的过程,
重视演员外部形体动作是必要的,其必要性还不仅是舞蹈演员要依靠它去形神状物,更重要的是角色人物的创造最后是由形体动作去完成的。形体功作准确和富于表现力,人物形象就能深刻生动。舞蹈是舞台表演艺术,角色的形体动作的创造,就有个舞台性问题。因为要考虑到舞台效果,它就要比生活动作更夸张更鲜明。动作可以扩大幅度,亦可以伸延动作过程。动作不仅要连贯、流畅、自然,还要讲究舞台位置和角度,要有画面感,要有造型美。一句活,就是既要从舞台的艺术效果出发又要受舞台制约,这个特性,在设计、组织和体现角色的外部形体动作时是不可忽视的。善于掌握这种特性和规律,演员的表演就能取得“以假代真”的效果。比方一些有经验的戏曲演员,在表演哭泣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哭,只是在形态上,转过身,低着头,观众只看见她象是在偷偷地抽泣时耸动着肩膀的背面。这个动作就既是美的造型,又富于表现力。
演员的生活积累越丰富,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越是鲜明,所以,是极其重要的
演员可以直接的或间接的(从相关书中,图中,资料中)从生活汲取营养,如一个合格的演员他总是在留心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当他接到一个角色之后,将就会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破碎的不连续的人物形体形象组织整理,剔除掉角色多余的人物形象,沉积下角色创作所需要的任务形象,譬如,我接到一个农民角色之后,我就会运用形象思维通看剧本,分析剧本的创作时间,创作目的,主题思想,该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剧中人物的关系,在剧中所起的作用,他的上场任务(影视更是如此),动作线.然后再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出这样的人,如乡下老家里的亲戚,或是乡间的朋友,接着再是把这些符合于角色的东西记下来,这就是角色日记,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向助理导演阐述并上交角色日记,不好用文字叙述的地方可以口述,助理导演在定期向导演汇报演员对角色把握的情况(上交角色日记),导演再把角色日记认真批示,好的贴近角色的地方加已肯定,不好的地方加以修正,这样才能帮助演员由第一自我向第二自我逐渐的,正确的蜕变,最终塑造出正确的人物形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