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对当代中国教师的文化启示
作者:佚名 时间:2009/2/27 11:27:4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74
全剧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杜淳饰演的主角田青的奋斗史,他的儒雅俊秀,他的百折不扰,他的宽厚睿智,他的刚毅果敢,他的铁骨铮铮……在打动人心的同时,更深深地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无数观众。而透视这人物的背后,我们赫然发现闪光着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一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田青靠它成功,而它,也在不同的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电视剧一开始就一再提到田家祖训:“大忠大爱是为仁,大孝大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大恩大恕是为智,公平合理是为信”。田家是祖先走西口发的家,同时也留下这个祖训。这五点既是田家祖训更是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理论教育中提倡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这是政治清明时期,正当商人的座右铭。到了成立山西会馆时,徐木匠对它有了新的发展和补充:“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盈为智,以义取利为信。”到了剧末,“仁义礼智信”又有了新的内涵:“世界大同是为仁,祖国山河是为义,家国天下是为礼,刚柔相济是为智,一诺千金是为信”。那遒劲有力的黑字,那震撼人心的诵读,在使人热泪盈眶的同时,更让我们无比深刻地体会到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看看我们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浮躁空虚,彷徨困惑,不少人金钱至上,更有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仁义礼智信”并非狭义的商业道德,而是对真善美的呼吁,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呼吁!五千年的风霜磨砺,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已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灵魂里,并演变成了一个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值此举国寻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之时,值此当代中国教育重构价值观之际,我们必须延承其精华,赋予它新的阐释,挖掘新的内涵,构筑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因素的师德体系。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的教师们,应当使它成为自己的人格修养标准,如此,方可培养出真正符合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栋梁之才。
1、仁:以人为本,博爱众生
仁,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基本含义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和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在现代教育里,我们赋予它以人为本,博爱众生的内涵。作为一名当代教师,首要的是以人为本,推己及人,心胸宽广,大度雍容,把学生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来对待,肯定学生的个体价值,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来开展教育活动。
有这样的仁爱之心,才能博爱众生。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教师的爱就应当是一种超越功利、摆脱庸俗的博爱,这种爱像水一样,博大深沉,“利万物而不争”,是一种人性的光辉,是一种因道德而生的魔力。仁爱宽容是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教师要自觉自律,加强“仁”德修养,不以任何借口抛弃任何一个学生,不因任何原因放弃任何一次帮助他们进步的机会,这样,教师就能把民族精华、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的表率体现出来,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
2、义:一视同仁,公正平等
对于教师来说,“义”德的基本内涵就是公平、正义、适宜。教师要像孔子主张的那样,“有教无类”,平等相待。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不偏不倚,不考虑他们的家庭背景、贤愚敏钝,还是高矮胖瘦……教育学生时,要努力做到既严格要求,敢于批评,又耐心宽容,真心爱护。如此,教师形象巍巍堂皇,平时教育自可收“润物无声”之功。
3、礼:修身正己,尊重学生
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社会生活的具体规范、准则和仪式,“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对整个教师群体而言,“礼”是我们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教师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有鉴于此,教师应当修身正己,尊重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丰富和完善新时代的教育礼仪文化,使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古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
古人云“严师出高徒”,出“高徒”的首要条件是老师必须是个“严师”,是个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整洁大方,清新端庄,言谈举止要谦和从容,待人彬彬有礼。一个能修身正己的老师才能使学生“听其言,信其行”。其次,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尊严、选择、情感、隐私、权利和创见,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石,不可忽视。
4、智:博学深思,睿智求知
智,即智慧,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它体现了儒家对于知识、智慧和真理的尊重和追求。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要有孔子韦编三绝的精神,努力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具备精深的知识积累,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只有这样,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才能保证有旺盛的学术活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但仅仅博学多闻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做一个善于思索的有智慧的人。要善于从研究的角度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实践的过程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具有化解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的艺术等等。
5、信:诚信为本,言行如一
信,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做人、持家、兴业、治世均要以诚信为本。两百多年来晋商凭借着“仁义礼智信”造就了诚信的口碑,现在又有多少人把诚信踩在脚下?多少人靠假冒伪劣发家致富了,现在却不得不把赚来的钱拿去做广告要诚信回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把诚信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田,把他们培养成诚信厚道的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作为教师,更是如此。取信于学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教师要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要严谨治学,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纯洁;教育学生时要以身作则,言行如一,说到做到。因为,只有当你被证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学生才会觉得你可靠,才会对你敞开心扉,让你进入他的心灵。“亲其师,信其道”,你的教育才能最终起到预期的效果。在当今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社会中,这一点的教育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教师,面对“仁义礼智信”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播与发展,责无旁贷。儒家“五常”的道德追求和人文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不但不会过时,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闪耀出熠熠的光芒。有了它,我们就能守望梦想,守护心灵,我们的教师就能在安贫乐道中升华思想的境界,在艰苦平凡的工作中咀嚼人生的真味。一部《走西口》,走出了感人肺腑的晋商传奇,也走出了中国教育价值观重构的方向,给当代中国教师带来了有益的启迪和思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