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择校费之路何其漫长

作者:杨光志  时间:2009/3/5 7:45:3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30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餐饮文化集团董事长严琦建议,捐资助学一定要体现自愿原则,应采取防止捐资助学费借“马甲”增加家长负担。(3月2日《重庆晚报》)
  拥有两万多农民工员工的陶然居集团,其董事长既为员工、也为全国性的一个屡议不决的难题提出了一个“应该”的建议,这算是代表底层发出呼吁,而与之对接的上层声音也早已发出,最新的表现在温总理2月28日与网民的对话上,温总理也描述了一个“应该”状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的问题一直是政府牵挂的,这件事情的原则应该是:同地、同样的标准和同样的保障水平。
  这样的声音说明了无论是基层还是中央,均对教育的理想状态有了清晰的认识,难就难在改进的过程。几年前,曾有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另类发声,称取消择校费将使富人占便宜,没权、没钱、没势的人家的孩子将更没办法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引起一波讨论,其就事论事的说法有一定现实道理,却将逻辑弄反,错在根上,因而也不被赞同;同样是几年前,重庆以发文限制择校费上限的方式,试图将择校费的肆无忌惮的收取作“程度”上的阻滞,但却被批“反而使一种非法收费获得了形式上的合格证”,所以也没有从本质上校正这一难题。
  大家都清楚一件事,就是取消择校费,当以均衡教育资源为前提,那么如何均衡?“应该”的声音太多了——应该城乡同享平等的教育资源,可现实是,有的名校已将电脑宽带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桌上,而农村的学生,尚不知电脑为何物,得到一些过期破电脑的捐助便是天大的喜事了。政府在这方面,已有所作为,其按“人头拨经费”的一刀切政策,已难能可贵。是择校费的历年收取与积累,将这样的教育资源优劣差异加剧了。而城市人,或者称之为掌握话语权的多数人,在高考的功利目标下,一定程度上默许了“钱择校”、“权择校”的现象,使优者更优劣者更劣的态势进一步加大。而其派生的教育腐败、穷人读书难的社会矛盾更为尖锐。
  因而,略带天真的建议提出来了——教育券,凡适龄学子,均持教育券就近入学,以政府将教育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帮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教育券”有一种纸上谈兵式的理想构思,甚至可直接冲击户籍壁垒,但真要推行起来,还不具备可操作性;还有提议教师合理流动,这简直是伤筋动骨的教育体系大折腾,没有强烈的利益均衡,也就是没有对农村弱校的巨额投入,你想要端上金饭碗的城市教师自觉到农村学校去端泥饭碗吗?这样的流动显然缺乏现实支撑。带有后期奖赏的支教方式可点燃少数志愿者热情,要形成城乡教师恒常定期的互相流动,其合理性存疑,推行将遭遇强大的现实阻力。
  总的来讲,取消择校费以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其支撑的基础是城乡差距缩小、公民权利均等的大问题,而这样的基础均要拿钱来说话,所以,目前我们说,方向已经指明,姿态已经做出,但现实坚冰远未打破,拿“应该”来说话,是容易的,真要达到效果,功夫在诗外——国力强大、法律完善、就业渠道畅通,贫富悬殊减小……这一切基础不打牢,择校费哪怕从形式上取消了,还会以更隐藏的方式体现出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