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进行语法教学是必要的
作者:慈溪市慈吉中学 蒋云忠 时间:2009/3/11 13:02: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547
一部新教材的诞生总是伴随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产生。各种新课程培训班、各种新课程研究论文在肯定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对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传统几乎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念身处绝境。“语修逻文”曾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现在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果撇开理念意义上的国家教育目的不论,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现行新课标的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新一轮的语文教育思潮实在有让人困惑的地方:一方面强调整合教育资源,综合学习;另一方面语文本身的优良资源又莫名地弃之不用。
现在的高中生语法知识的欠缺源于小学、初中语文教育对语法的强调不够,甚至是没有教学。客观上,一些语法概念、理论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来讲,有理解上的难度,因此要么在教学中蜻蜓点水,要么就是弃而不教。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不能确定词性,句子的主谓宾都搞不清。文言教学中对取“消句子独立性”,“名词直接作状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更是摸不着头脑,基础题中语病题判断的正确率更是低得可怜。
二、学好语法知识是提高语感的需要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指出:“英语语法逐步的强化,汉语语法逐步淡化,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复杂语句,而不能使用汉语语法来分析母语。”这种现象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推进还将更为严重和恶化。现行新教材已不再开设语法专题,学生无从知道“短语”“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复句类型”,因此有英语老师冲着语文老师埋怨:“英语语法无法贯通下去,是你们语文老师的失职。”我们认为一个学生如果不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仅仅靠涵咏品味、整体感悟等方式积累语感,那无论是对当前还是未来的学习绝对是不利的。
语感是指对语言内容和形式的领悟,语句数量无限,内容无限而形式有限,所以可以从形式入手,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让学生通过掌握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思维习惯去培养语感。此外,系统的语法知识还可以指导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书面用语,减少语病,不仅做到词能达意,更能做到词能传情,词能传神。
语法对语感有促进作用。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语感是建立在高度熟练的基础上的,而掌握了语法却能起到马上付诸实施的效果,比如说清楚了某个句型立刻就会造一个句子,这样就大大缩短了熟练的过程。语法现象虽千变万化,但语法规律至多就是一本书。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火星文流行的今天,非典型语感将会严重危害学生们的语言习惯,语法知识将会约束乃至纠正不科学不正确的语感,保证语言的健康发展。
三、学好语法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需要
200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古诗文阅读第三点是这样描述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这一规定明确地告诉考生,古诗文是要考语法的。
高考文言文的考查基本由选择题、句翻译和一段文字的断句组成,这里面涉及诸多语法知识。而语法教学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得分的高低。只有进行系统性的语法教学,才能更好地在高考的文言阅读中得分。
高考文言文对考生而言是一篇陌生的文章,本身的理解是一个语言学的范畴,而考题的完成更需语法的支持。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没有专门的语法教学的要求,但是,由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还保留着过去的一些古汉语教学的一些术语,诸如词类活用、句式等知识,特别是现在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还非常明确的对上述知识进行时间中的运用考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自然就要涉及到一些语法知识。没有这些术语,大家就很难有共同的符号进行沟通与交流。
因此,高中必须对语法知识进行补救,给初中忽略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专门的补课,让高一学生有一些基本的语法概念。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词类的概念,句子成分和句子主干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古汉语知识是有帮助的。
语法知识有助于把握文言文中特殊语言现象。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学生清楚把握汉语中词语的分类,才能分清文言实词、虚词及其解释和用法。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学生即使把大纲中规定的常用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记得滚瓜烂熟,不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也是不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其它像实词活用、省略成分、倒装句式、虚词用法等,离开语法分析则更是寸步难行了。
四、学好语法知识是提高语文考试成绩的需要
北京大学2009年自主招生考试有这么两道试题。
⑴ 从语法角度分析下列病句错在何处: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⑵以“博雅塔前人博雅”为上联对出下联。
北大等高校的自主招生虽然是面对少数人的考试,但是既然是选拔,就有竞争。如果考生没有学过语法知识,如不知道暗中偷换主语,不知道主语宾语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之类;如不知词性,这两个题目就无从下手,只能是黯然神伤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道试题也给我们一个信号,要规范社会语言首先要学好语法,要以语法作为判别的依据。
运用语法知识可以解决语文试题中的语言类试题。
同义词比较题,有时仅仅从词义上是难以找出差别的,那就要进行语法功能的分析。如“突然、忽然”的比较,“喜欢、欢喜”的比较,“规范、规整”的比较等。
病句辨析题大多也应进行语法分析。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病句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病句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必须进行语法分析才能解决。
如:“他拥有一批高质量的技术队伍。”通过句子成分分析可以发现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
再如:“他要学习材料。”这是个歧义句,只需对划线短语进行层次分析,就可得出两种结果:“要/学习//材料 ” 、“要//学习/材料”。层次不同,意义也不同。
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如2004年浙江卷第22题把一组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仿句造句和对对联等类型试题,都必须对所提供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才能抓准题干,应对无误。
通过语法学习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主观题,既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日常说话、书面表达等也都离不开语法知识。一篇好的作文,必须是有创意、有思想内容、有熟练的表达技巧、有准确的语言运用等综合特色的文章。若文章中病句百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作文。
五、语法教学的教学建议
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结合高中《语文文字应用》教学实际,我们以为有必要从下面三方面加强语法教学:
1、教师要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自己的语法体系。中学语文教师不必要象专家一样研究一些精深的语法问题,也不必纠缠于“暂拟”和“提要”两大体系之中无所适从,但却应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语法系统,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自圆其说。
2、加强对学生的语法教学,强化他们运用语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现在进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这一原则。依照这一原则,对学生进行纲要式的语法教学,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语法的概念,增强他们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他们只有学外语时才学语法的想法。这样我们在解决病句、文言文等语言问题时就要简单得多。
3、注意在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
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课文中结构复杂的语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复杂语句进行分析。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风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很难懂,但只要进行语法分析,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也就是这次事件能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外国作品,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对一些复杂的复句和句群更要进行语法分析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以往的语法教学诚然有问题,但是,绝对不要全盘否定,自然也不要全盘照搬!这其中的度,就是学生语文运用中的需要,就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需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