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教师“补编”更重要的是“补谁”
作者:不详 时间:2009/3/23 11:41:35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279
关于中小学“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是个老问题。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这种现象尤为普遍。“有编不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绝不是没有合格教师来源。日前,北京正在举办教师招聘会,招聘台前人潮汹涌,很多人兜里揣的是硕士文凭,用人单位是百里挑一。首都固然是首都,人人都在做“京华梦”,对人才的吸引力自然巨大,但在每年有大量毕业生就不了业的严峻形势下,教师职业相对稳定,只要有地方招聘,人们都一样趋之若鹜。但即使如此,在很多地方仍然“有编不补”,说到底是一个“钱”的问题。
人们常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方面说明教育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给教育花钱可以靠后!县一级承担的事务繁杂,保稳定、保民生的任务繁重,支出自然十分庞大。而在现行财政体制下,越到县、乡财力越困难。家有十件事,先挑要紧的办,教师工资被拖欠、“有编不补”自然成为常事。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的转移支付本来少得可怜,也很容易被截留挤占挪用。因此,有编不补,非不补也,乃不能也!
这几年这种现象也在发生改变。经济发展了,有了补编的实力,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不补不行了,一所学校里找不到一个公办教师,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学。不管什么情况,能补总是好事。不过有一点非常值得引起重视,那就是所补编人员并不具备从教的资格。县长的熟人,局长的亲戚,校长的儿子,当然,也有个别教师的子女,拿不出合格的文凭,有的甚至就没有读过几天书,反正学校也要有搞后勤的,统统进了教师队伍。并非一地如此,全国皆然。教师队伍如此,医疗队伍、新闻队伍、国有集体企业职工队伍莫不是如此。究其原因,说白了还是因为如今的就业困难,但凡有了岗位,就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先安排自己人。队伍的良莠不齐,必然要发生很多问题。应试教育的难以转型,医患纠纷的增多,假新闻的横行,生产效率不高,是否都和此有关呢?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而高质量的教育,必须靠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来实现。此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我们在重视“补编”的情况下,一定要更加重视“补谁”。针对以上现实,我向教育部提个建议:今后补编要效法公务员补缺,凡进必考,委托人事部门组织,以省为单位进行,一年组织一次。这样一个建议,在操作的技术上肯定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有这样的决心么?这可是对我们民族和后代负责的举措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