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悲剧能否唤醒大学的“德性”
作者:赵志疆 时间:2009/3/27 12:58: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21
面对这样的悲剧,相信所有人都同样感觉心情沉重。晓军同学所谓的“接受不了”,大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接受不了悲剧的发生;另一方面接受不了悲剧的导火索竟然只是论文抄袭,实际上,这也是很多网友的观点——论文造假早已是公开秘密,何至于因此而自寻短见?
论文抄袭被拆穿之后,晓军的自杀既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忏悔,显而易见,他对曾经的做法也抱有负罪感,而这也是多数大学生对待论文抄袭的真实态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去年的一份调查显示,83.2%的同学认为抄袭是不对的,同时,69.1%的同学认为身边存在较多或很多抄袭现象。一方面认为抄袭不对,另一方面却对此熟视无睹甚至参与其中,这种矛盾与对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缺乏足够有效的约束机制。
虽然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明确表示,反对论文抄袭等急功近利的行为,但是真正对学生较真的又有多少呢?其中尴尬很容易理解,在当前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框架内,既然学生好不容易考取了大学且支付了不菲的学费,怎么忍心因一纸论文羁绊住学生前进的脚步?更深一层探究,论文写作需要知识的储备与思维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普遍存在的“填鸭式”教育能否满足这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论文抄袭潜规则盛行,甚至大学教授也竞相陷入抄袭丑闻之际,这样的社会氛围会给大学生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当论文抄袭业已在大学内部形成一种“风气”的时候,如何能要求大学生独善其身?
晓军的悲剧当然主要是其个人原因造成,但也无法排除外部环境对此产生的影响,当抄袭成为众所周知的潜规则之后,每个人都成了无动于衷沉默的大多数,丑闻的突然爆发似乎足以成为某一个当事人难以承受之重——这意味着所有针对潜规则的愤恨和不满有了一个具体的宣泄对象,晓军最终以一种令人瞠目的方式对此做出了了断。
面对这样的悲剧,笔者无意剖析晓军的个人对错,而更愿意考量大学的学术氛围。在今年两会期间,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提出,要办受人尊重的大学关键是大学的德性,而这首先就需要杜绝学术腐败。实际上,正是由于学术腐败层出不穷,因此坊间舆论才相对予晓军以宽容。但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大学生就这样从论文造假中一步步走来,日后会不会形成更大的学术腐败?某种意义上说,晓军的死与大面积存在的学术腐败不无关系——因为学术腐败广泛存在,人们忽略了学生论文抄袭这样的小“恶”,反过来又不免因此纵容了其由量变演绎为质变。学术腐败侵染之中,晓军既是“肇事者”又是“受害者”,这样的尴尬与矛盾注定要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思考。
相比起加强生命教育之类的内容,杜绝一切学术腐败、重塑大学“德性”无疑更加有助于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强调师道尊严锻造“大师之威”的同时,培养“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严谨治学态度同样不可或缺。希望晓军的死能够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唤醒大学的“德性”,而不要像他纵身跃入的那一潭湖水,在激起一片涟漪之后,就迅速归于往昔的平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