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们
作者:霍邱一中 余本江 时间:2009/5/5 16:46:52 来源:yxb000 转发 人气:1018
2006年秋季,安徽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在此之前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早已实施新课程改革了。就全县、全省乃至全国来说,新课程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多大的变化呢?你可以看看《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就知道我们的新课改现状如何了。身在其中,亲历三年的课改实践,又是班主任,对新课改我多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下面我摘三个事例来谈新课改的现状。
《人民教育》上的一则事例:
一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说:“我再也不想学数学了!”
一学生发到我手机里的短信:
老师啊,我觉得在学校里简直度日如年。(这个学生不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而是学习很优秀的学生)
某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说:
怎么,我觉得老师每天都是老一套!
以上三个事例,第一则是我在《人民教育》上看的,另外两则是我亲历的,特别是从一个四年级孩子口里说出这样的话,怎不令人震惊,他小学还没有毕业,就对学习失去兴趣,他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他将如何面对漫长的学习道路?
按说一个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多令人羡慕,多么令人自豪,多给他的学校、他的老师争光,他的名子将被学校载入校史,成为很多人或团体晋升梯子。可羡慕、自豪、光荣是别人的,对于孩子来说有什么呢?他已对学习彻底的失去兴趣,更不要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终身发展了。
学校本来是孩子们健康、幸福、快乐成长的乐园。这里有亲密的伙伴,有可敬的老师。他们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吗?也不是。可就是一来到学校,他们就提不起兴趣,乃至害怕、恐惧。
我们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中读到的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有不少学校不少县市新课改的确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河北衡水中学,例如上海市、深圳宝安;忧的是取得新课改成绩的学校、地区毕竟只是少数,没有成片,没有成气候,比如最近《中国教育报》载文又在讨论减负,反正是越减学生的负担越重。仿佛全国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地区都希望推行素质教育,可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又老是陷在唯分数是尊的怪圈中,中国的教育好像被一无形的巨手操纵着,又好像深深地陷入梦魇中,心里着急害怕,可就是醒不来。
我讲的这些的确是我在参与新课改的过程中时刻感觉到的。遮遮掩掩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我在2009年3月27日的《中国教育报》上看到北京十一中的副校长于会祥说的一句话“从自己的‘痛’处开始研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从2006年进入新课程实验,一轮教学下来,成功的经验没有,失败的教训倒是不少,我从解剖自己开始,从解剖自己的学生开始,从解剖自己的班级开始,从解剖自己的学校开始,全面反思教育教学的得失。我个人觉得我们的教学最大的失败处是: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能力越来越低,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二、 新课改的核心是:关注人。
新课改是一个新的东西吗?也是也不是。说它是新的东西,那是从制度层面上来说的;说它不是新的东西,那是从思想理念层面上来说的。发现人,解放人,关注人,至少不是二十一世纪才提出来的新的概念。二百四十多年前法国思想家也是教育家的卢梭在他的《爱弥尔》中说:把孩子当孩子。卢梭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弊端,我们的教育是把孩子当孩子吗?不是。我们教育孩子,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未来,实则是为我们自己。家长们要求孩子学习的那个狠劲让人害怕,恨不得让孩子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学全。你看双休日,最忙的是谁?是中国的孩子。他们背着比自己长的琴,行色匆匆地走着;他们背着大大的画夹,被大人们车载手拖。不问孩子是否喜欢音乐,不问孩子是否喜欢舞蹈,不问孩子是否喜欢英语,不问孩子是否喜欢奥数,反正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点上。孩子拿着试卷出来,大人们马上询问考了多少分,只要不满意,轻则挨骂,重则挨打,也不问什么场合,只为自己解气,哪管孩子有没有尊严。前不久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北京的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能升入目标学校,双休日带着孩子“占位子”。我开始不知道何为“占位子”,一看才知道,原来为了孩子将来能上他们心目中的重点中学,就得按目标学校的要求上各种辅导班,考各种证,为此把双休日排得满满的,坐公共汽车,打的,一个班上完,赶另一个班,有时午饭只能吃盒饭,边走边吃。看看孩子们苍白的脸,架着眼镜的脸,你就知道中国的孩子有多辛苦了,试问大人们能受得了吗?当大人们这样做的时候,你有问过孩子们,大人们都是用自己的意志来替代孩子的意愿,没有把孩子当孩子。
再看看学校,为了学校的生存,拼命抓升学率,减缩学生的实践活动,压缩非考试科目的教学时间,利用节假日补课。制定各种奖惩措施,鼓励竞争,给师生带来很大压力。给学生订大量教辅资料,通过大量的机械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学生怎能没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由于学校给教师的压力大,教师不得不压学生,最后谁顾学生的未来发展,谁把学生当人。
从家庭到学校,在对待孩子上,所有教育都偏离了新课程的宗旨:那就是关注人。尊重人,关注人,才能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积极性、主动性,人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把孩子当孩子,当我们实施教育的时候,我们得尊重他们的选择,得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为学生量身订做学习方法。
三、 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程论和知识观都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由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学生面前,教师是权威,学生只需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记住就行了。几十年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新课程理念尚未扎稳脚跟,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下意识的走老路,不尊重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的权威意识时有抬头,外界的制度制约是必要的,但仅靠制度制约尚不足以扼制旧观念的影响。要想新课改能有效实施,必须靠教师自己。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稳固关注人、尊重人的理念。说到学习,我这里向老师们推荐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尔》两书,它们都是讲如何尊重人、如何爱人的。有了尊重,有了爱,教育才能找到起点,新课程才有突破性的进展。不过光有尊重和爱是不够的,尊重和爱是把双刃剑,过多的尊重的爱也能伤害学生。新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个人觉得任何方法的实施都必须以关注人为前提,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这里有一个故事: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便用最拿手的鱼汤招待他,客人喝第一碗时,觉得味道鲜美无比,妈妈便非常热情地让客人接着喝,一碗又一碗,最后,客人忍无可忍,拂袖而去。
老师们一听就知道这个故事的寓意:需要才是最好的。当学生不需要的时候,你硬是塞给他们,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让他们生厌,所以我们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做哪些事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开办家长学校。
新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光是学校的事,它还是家庭乃至全社会的事,新课程必须取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鉴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家庭教育理念的扭曲,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取得政府的支持,由政府指示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开展文化、卫生、体育、读书等活动,给所有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理想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该办好家长学校,利用它的教育资源优势,向社区提供教育支持,向家长提供教育指导,团结家长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这样家庭、学校、社区形成合力,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孩子们有选择的余地,这是真正的尊重他们,关爱他们,给了他们的学习的自由。
(二)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
试问现在的孩子有几人能把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大人们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就忙自己的“事”去了。熬到上学的年龄,他们的所有时间又被老师和作业占去,除了老师的作业外,还有家长的作业。他们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在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圈内眼巴巴的望着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屈服在家长和老师的权威之下,也有几个胆子大些的孩子,偷偷地溜出去,由于饥不择食,他们学会了上网,他们学会读粗俗读物,他们聚在一起说脏话打群架,这又给家长和老师一个口实,社会那么乱,你们不能随便出去,牢牢地把孩子养在家中和学校里。现在的家庭问题太多了,忙事业的顾不了孩子,忙搓麻的更顾不了孩子,离异的夫妻想顾也顾不了。对于这样家庭的孩子还只有学校是他们唯一的好的去处,试想他们有多少时间有多大空间可供选择。不知老师们计算过没有,现在孩子上厕所,课间只有十分钟,来回跑路时间,大多时间还得等位子,如果有老师喜欢拖堂,孩子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不够,胆小的同学只好憋着,试想那是什么滋味。教育无小事,没有爱就没有细节。所以我个人觉得只有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才是关注人,才是尊重人。把社会还给他们,这样他们的空间才完整,他们才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操场还给他们,这样才能保证教育部关于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倡议;把课堂还给他们,教师是不是像超市老板一样,瞄准学生的需要,准备自己的教学;把管理还给他们,也许只有像魏书生一样,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现自我管理,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选课的权利还给他们,也许只有他们自己选择了,才会珍惜。这有点像孙叔敖:一次,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车子太小,遂命令全国一律改造高大的车子,孙叔敖赶忙劝諫,若以命令行事,会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限做高,低小的车子过不去,人们会自觉地造高车子。实现自我管理权,他们也许就会自觉地管理好自己。
(三)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及其家长。
“话语权”是我从文艺理论中嫁接过来的。新课程是多主体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健康、幸福、快乐的成长,为了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孩子是主体,他们就要知情,至少高中的学生要知情,学生的家长要知情。不知情,就没有话语权,就容易被人家忽悠。学分制、模块教学、选修、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测评这些东西不过是新课程的表象,易为学生及其家长了解,而新课改的内涵我们教育工作者知道的较多,那么我们就有义务向所有想了解新课程的社会人士解说,尤其要让学生明白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他们自己做主,他们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是考大学,而是发展人,发展为一个大写的人。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好在这是专题实验研讨,只要有看法,正确的可以推广,错误的要引以为戒。搞教育要有点理想。否则,面对纷扰的世象,我们会意志消沉;面对复杂的教育难题,我们会畏缩不前。当然,光有理想是不够的,面对新课程,很多问题是新的,失败不可怕,还是北京十一中副校长于会祥说的好:从自己的“痛”开始去研究。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