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最新素材——刘春红与偶像
作者:不详 时间:2009/5/8 6:23:10 来源:cpgg 转发 人气:626
第19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
一次次上场,一把把举起,五次打破世界纪录——在那个激情燃烧的8月,她流畅舒展的完美表演,让重量几倍于她自身的杠铃变得轻松自如,举重比赛仿佛从来没有这般美妙这般让国人畅意和自豪。她就是被何振梁称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中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刘春红。
寒意浓浓的冬季,记者走进国家训练局举重馆,冬训中的刘春红刚从游泳池出来,头发上还冒着热气,齐眉的刘海儿,明亮的眼睛,白里透红的面孔,山东姑娘青春袭人,全不同于赛场上的虎气与霸气。
实际上,循着刘春红成长的足迹,从烟台农村到世界赛场,12年里,她见识着不同的环境,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不同”,是解读刘春红的关键词。
前场与后场的不同
有一句针对演员的老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则是:台上一秒钟,台下十年功。因为,从抓住杠铃到举起完成,前后只有几秒钟的时间。这几秒钟的表演舞台就是运动员的前场,之外的都称为后场。
就刘春红而言,前场的展现很风采,而后场则常常是另外一番景象。
就说这次北京奥运会吧,她五次打破世界纪录,她的稳定与轻松,让所有观众悬着的心都放松下来,“但最后一把并不完美”,刘春红面对记者道出的遗憾,令人惊讶。
你绝然想不到,当时在赛场上潇洒自如的她,在后场却是连坐下来都成为奢望。腰伤是刘春红的多年沉疴,为了备战这次自己家门口的奥运会,无形的压力与加倍的训练让她的腰伤更为严重。比赛前40天的时候,申请打了一针封闭,原以为能够坚持到比赛,但赛前三天突然疼得练不动了。
教练马文辉干脆安排她休息,因为大家相信,刘春红有夺金的实力。三天过去,刘春红正式进入比赛场馆。在后场,大家都在作赛前准备,刘春红却一直站着。马导说:你怎么不坐着歇会儿?她回答:站着喘喘气挺好的。腰没事吧?没事没事。腰有事随时告诉我,我们可以调整重量。
但刘春红想,重也是举,轻也是举,心一横,回马导说:放心吧,一定把比赛举下来。
结果正如大家所见,后场坐不下来的刘春红,在前场迭创奇迹。细心的人也许会注意到,这个平时爱笑的姑娘,那天比赛时一直面无表情,直到最后一把,她是靠意志力硬把杠铃顶了上去。
赛前与赛后,几乎无人报道刘春红的伤病。赛前不对外宣传,是出于战略手段;赛后不多说,是因为人们更多沉浸在她奥运两连冠的喜悦中。自然,最关键是刘春红以不动声色稳住了自己稳住了军心。
偶像1与偶像N的不同
功绩赫赫的刘春红,如今已成为许多人的偶像。但是,在她自己的成长路上,也有好几个偶像,偶像成为牵引她前行的动力和方向。
刘春红追偶像不同于他人般“痴心不改”,她的偶像随时在发生变化,确切点说,她的偶像就是她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先立一个目标,超过他后我马上就换另一个目标。”她如此解释道。因此,刘春红通往成功的征程,也就是她“扳倒”偶像的过程。
11岁那年,刘春红进入招远体校,最初,她练的是柔道。因为成绩突出,5个月后,她被送进了烟台体校。教练看她的体型和肌肉力量,觉得她更适合练举重,刘春红由此跟举重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进入举重馆时,刘春红只能拿起最轻的20公斤举重杆,但她悟性好没多久就有了成绩。同室操练的队友,特别是那些比她早来的,级别比她小的大的相同的,一个个被她赶上并超越了,“最后一个83公斤级的没能追上。”主攻69公斤级别的刘春红笑呵呵地回忆说。
追赶队友让她不过瘾,她的目光又瞄向了更高远的同乡师姐世界冠军孙天妮。经过几年的努力,在2000年的全国锦标赛上,15岁的刘春红一举战胜了孙天妮、林伟宁两名同级别高手,初尝冠军滋味。
而后,她目睹了林伟宁在悉尼奥运冠军领奖台上的无限风光,暗下决心:要像她那样去参加奥运会。这一心愿很快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得以实现,刘春红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便摘得金牌。
2002年,刘春红跟随教练马文辉从山东省队进入北京国家队,这里好手云集,奥运冠军丁美媛又牵住了刘春红的目光。稍有空闲,她就站在一边看丁美媛训练,嗬,动作可真漂亮呀,弯腰,抓杠,起铃,一边看一边模仿。
……
确立目标,追赶,超越;再确立目标,再追赶,再超越。及时调整让目标永远在前方闪烁招引,这是刘春红不可或缺的致胜法宝。
盯着偶像从一个两个到N个,今天的刘春红终于走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她是五次世界青年纪录的保持者,五次成人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她在北京奥运会上高于亚军31公斤的总成绩,短时间内,其他选手还难以企及。
“没有目标会使自己懒怠,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头脑清醒的刘春红绝不会躺在金牌榜上睡大觉,她不但要去伦敦奥运会争夺三连冠,并且又有了自己新的偶像,那人是离她最近的举重中心主任马文广,“他拿过好多冠军,而且身上的伤不是一般运动员能承受得了的,大夫说你不能练了,再练就残了,他硬生生给练起来了。与老一辈相比,年轻的偶像太轻了。”
对事业执著又热爱的老一辈,让渐渐成熟的刘春红心生崇敬。
杠铃与绣花针的不同
举重杆粗,绣花针细,在很多人看来,这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但有趣的是,握惯了杠铃杆的刘春红,飞针走线也一样不含糊。
走进教练马文辉的办公室,墙上醒目地挂着一幅漂亮的绣马图,那就是刘春红的杰作。
三年前,刘春红去逛红桥市场,一眼相中了这匹黑底映衬下的十字绣红马,“很有汗血马的味道。教练也姓马,就想给他绣这么一个生日礼物。”
1998年,时任山东省总教练的马文辉去烟台挑队员,选中了刘春红,当下执意要带她回济南,可刘春红和她的启蒙教练向东并没有那么情愿,老师难舍好苗子,学生也不舍得离乡离土。但马文辉爱才心切,硬是把她给带走了。在济南一周的时间里,三心二意的刘春红一遇到教练让她训练就喊腰疼,最终马文辉无奈地让她返了乡。
1999年,刘春红在全运会上夺得第三名,马文辉第二次把她“挖”走了,这一去便没再回头。济南三年,北京七年,刘春红在马文辉的指导下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跟着马导练是我的大转折。”刘春红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她对马文辉的感恩之情。
绣花终究与举杠铃不同,尺寸不大,却丝丝缕缕都是活儿。加上刘春红平时多数时间都在紧张地训练,一天下来,腰酸胳膊疼,手指肿胀,这时要捏住绣花针还真不容易。
刘春红断断续续绣了快两年,最终坚持绣完了这幅“巨作”,虽然比预计的时间晚送了一年,但马导同样心花怒放。要知道,举重看起来是个力气活儿,其实同样需要锻炼运动员静心绣花的心态。这个过去大大咧咧的山东姑娘,如今变得成熟又内敛,除了举重场上的磨炼,也不能抹杀一针一线绣花的功劳。
所谓殊途同归,千不同万不同,所有的不同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创优秀佳绩,做杰出人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