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回炉”迫不得已还是心甘情愿?

作者:滑经纬  时间:2009/5/12 11:25:49  来源:人民网转载  人气:366
  编者按:近几年,各地有关大学生“回炉”(即到技校或职业学校学习技能)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质疑,有人感慨。而作为当事人本身,这些接受“回炉”的大学生又有什么想法?经过“回炉”的他们是否学到了真本事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近了这些刚刚离开大学校园,又走进另一个课堂的年轻人。
  培训机构
  优势:前沿知识技术、订单式培养模式
  投入:学费昂贵
  2006年夏天周宇(化名)从北京某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当初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本以为IT专业发展迅速,工作岗位缺口很大,毕业后找工作肯定不难,可谁知四年后,仅凭着一张计算机本科的文凭已经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了。经过几个月的求职,他不仅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大多已经过时了,而且动手能力、实操技能比较差。周宇感叹道,自己虽然是学了4年计算机专业,但却几乎没有亲身参加过软件研发项目,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在求职过程中总是屡遭碰壁。所以他最终还是决定“以退为进”,希望通过报读社会上的IT培训班来接受比较专业、系统和实用性的IT职业教育来提升职场竞争力。
  今年4月,在接受了一年IT培训班学习后的周宇再次踏上了求职的征程。尽管遇到金融危机,尽管众多企业都减少了招人计划,但现在周宇仍得到了两家企业的录用通知。周宇说:“和我一起应聘的很多都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与两年前的自己相比,我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但花费了两年的宝贵时间和如此高昂的学费,仍让我觉得有些遗憾。”
  说到大学生毕业后去“回炉”,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IT类培训。在众多的专业培训中,IT类培训最先被大众所熟知,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也为此类职业技能培训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经过数年的发展,IT认证培训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已经有了一个飞跃,整体上来说,IT培训已经逐步趋于成熟。
  北大青鸟某分校的张老师告诉记者:“以IT类培训为例,一般的正规知名培训机构都会在一两年的时间内更新一次培训课程内容及培训教材,让学员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而一般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授课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对于飞速发展的IT行业来说,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已落伍于技术发展的潮流,这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而更让众多毕业生动心的则是培训机构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培训机构通过与用人企业合作,按照用人企业的需求,批量为用人单位培养人才。这一模式既满足了用人企业的需求,又很好地解决了学员的就业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培训机构为促进学员顺利就业,还建立了成熟的毕业学员就业推荐机制,向各用人单位推荐毕业学员,帮助已毕业学员快速实现就业。
  职业技术学校
  优势:学有一技之长 投入:工作要从基层做起
  2008年大学毕业的杜阳还清楚地记得自己求职的那段经历,各种招聘会去了不少,简历投了一箩筐,但就是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接收他。百般无奈之下,他去一家公司毛遂自荐,以为凭着这份勇气会让单位领导另眼相看,可对方的回答依然是否定的,给出的理由是:“我们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的员工。”杜阳说,大学四年自己学的东西还真不少,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各式各样的证书也没少拿,可就是什么技能都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再三思考后,杜阳选择到一所技术学校报名学习,他相信自己经过学习后,一定能取得中级技工的职业资格证书,到时候再拿着本科文凭,一定能顺利就业。
  一位专家曾说,长期以来,教育部门主管的院校毕业生档案进入了人事部门,被称做“人才”;而在劳动部门,毕业生只能被称为“劳动力”。稍有社会经验的人从这两个称呼中就能看出学历导向的痕迹。曾几何时,我们的社会不尊重知识,后来却又进入“学历膜拜”的怪圈,导致学校、学生、家长不顾社会需要一味追求高学历。但就像股市一样,学历的价值不可能保持虚高,现在要经过震荡整理回归本质了。
  在北京北方车辆厂工作了几十年的吴师傅告诉记者:“与高学历低技能的本科毕业生相比,现在的一些单位更加青睐有一技之长的技校生。因为在这些普通的工作岗位上,需要的是大批工作上手快又肯吃苦的年轻人。从某个角度来说,本科生肯回到技校‘回炉’,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如果这些年轻人肯从基层做起,耐得住寂寞,除了稳定的工作外,未来同样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社会企业
  优势:与工作直接挂钩 投入:签订较长工作年限合同
  和一些毕业后未能顺利找到工作的同龄人相比,刘芳能够在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大型私企公司就业是幸运的,而在就职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接受培训。刘芳说:“与到社会培训班和技校‘回炉’相比,在单位直接接受培训的好处就是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边学习边工作,两不耽误。”而在让人羡慕的背后,却是一份长达八年的工作合同。刘芳解释说:“当时签订工作合同的时候,自己也有所顾虑。现在社会发展得很快,别说八年就是三年之后是个什么样子也很难说。但也只有这样真正把自己的未来和企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才能让自己更加努力地在工作中钻研。”现在,工作已经逐步步入正轨的刘芳还利用业余的时间报名了英语学习班,她说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北京某建材公司的王经理告诉记者:“现在的企业并不是没有资金培养新人,只是用人单位都认为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过于浮躁,公司害怕人才的流失,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工作骨干说跳槽就跳槽了,哪家单位也经不起这样折腾,所以招聘时就要求签订长年限的工作合同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王经理还说:“其实任何学习或培训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哪点存在不足就要及时地补上这一课,这样才能让自己和企业一起进步。”
  各方观点
  大学生“回炉“是资源的浪费
  北京某高校学生马斌表示,现在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无论从财力上还是精力上来说都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十年寒窗苦读,倾尽全家积蓄才从象牙塔里走出来,却沦为失业者,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现实明显和所有大学生以及家长的期望值不靠谱。对于学生来说,“回炉”也属无奈之举。如果他们大学毕业后就能找到好工作,谁也不会花冤枉钱去吃“回头草”。
  学习主动权在学生手中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德伦认为,目前社会上对大学教育的理解有些偏差,好多人过于关注老师如何教,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学习,即“强调学校教的人多,强调学生学的人少”。王教授说,大学教育侧重培养的是人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思维,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强动手能力,部分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验和生产实习的条件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对于大学生“回炉”,王教授认为并不是必须的,也不能简单地归罪于高校教育,毕竟学习的主动权还应该在学生自己手中。
  不要迷恋正规教育
  北京工商大学的顾老师说:以前发生的事情已经很难改变,但未来仍在每个人的手中。眼下有些人过于迷恋正规教育,过于崇拜正规教育所给的“学位”,鄙视非正规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则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提高,而缺少对人整体素质和全面成长的关注。其实,终身教育应该存在于整个社会,而不只是存在于正规教育机构里,迅速发展的经济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光靠正规教育也是满足不了的。终身教育除了发展就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之外,还有比工作和金钱本身更为重要的东西。它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价值,提高综合素质,从根本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